孙子兵法问答

孙子兵法里的谋虑在现代战争中还有没有作用。

花花 花花

共1个答案

  • 萌萌哒 萌萌哒

    非常有好处、有作用! 总算看完了《战争论》,跟当初看《孙子兵法》完全是两个感觉。 看《战争论》,沉浸在他的论证说理之中,看《孙子兵法》陶醉于他对战略战术的运筹,各有千秋。 总体上来说,感觉和做其他类似的比较差不多的,西方人似乎更喜欢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古代中国人则喜欢微言大义。总体感觉,论述理论化和对战争性质等的阐述上,克劳塞维茨60余万字更胜,但在谋略和对战术战略的认识方面,还是老孙更胜一丈。 克劳塞维茨在讨论军事天才时,指出战争为危险的领域,所以认为“勇敢”是军人的首项要求。他的结论为:名将而无勇是不可以想象,没有天赋勇气的人决不能扮演这种角色,故应认定此种气质为伟大军事领袖的第一先决条件。他对智与勇之间的关系作了下述的分析:“单独的智并不是勇,我们常见非常聪明的人反而缺乏决断。”反而言之,“勇敢可以替理智和见识添翼,此种翅膀愈强,则可以飞的愈远,视界愈广,而结果也愈好。”简言之,克劳塞维茨的重勇有过于重智,他似乎认为勇者必有智,而智者则不一定有勇。 非常有趣,孙子的想法恰好与他相反。孙子论将时把“智”列为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位。在其书中只提到智将而从未提到勇将。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具有不确定性,主张有时应不惜冒险,以战求胜。孙子则断言: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所以,克劳塞维茨所主张的冒险一战,照孙子的观念来判决,则虽侥幸获胜,也还是“败兵”,实不足取。 孙子虽向克劳塞维茨一样地重视攻击,但他又认为攻击并非仅限于使用武力。 他在“谋攻”时分为四个层次,仅在较低的层次才使用武力。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全”字是关键,谋攻的理想为求全,而求全的关键又在于不战,“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与孙子相反,克劳塞维茨则一心以毁灭为目标,毁灭就是孙子所谓的“破”,所以,从孙子的观点来看,克劳塞维茨的理想即令能完全实现,也还只能算是“次之”。 唐朝李靖曾盛赞孙子深通攻守两齐之道,所谓“两齐”也就是二元论的观念。克劳塞维茨在这一点上几乎与孙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他在论“攻击对防御的关系”时,曾指出:“当两种观念形成一种真正逻辑上的正反对照时,每一种对另一种互补。”他又指出“战争的防御形式就本质而言比攻击性时较强”,其原因是导源于“位置的利益”。此外,防御还可以发挥“后发制人”之效。这些见解与孙子所谓“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和“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之说几乎完全符合。

大家都在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