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问答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到底怎么讲?现代战争有用吗?

笑嘻嘻 笑嘻嘻

共7个答案

  • 墨宝 墨宝

    【苏联解体是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美国上兵伐谋的经典是海湾战争。】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孙子兵法》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中国2500年前的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西方称为东方兵学之祖;西方德国200多年前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西方兵家之祖。《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早2000多年,谁先谁后不言而喻,客观的说,《战争论》是在《孙子兵法》基础上发展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无论成书时间的早晚,还是内容的继承发展,《孙子兵法》无愧是世界的兵家鼻祖。

    对于战争的含义和表述,《孙子兵法》高度概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论》用了八个章节,三万多字叙述“战争”的含义,其中只有一句话准确而概括:“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孙子兵法》中“兵者”的“兵”,就是指战争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死亡或者生存所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战争论》用三万字解释战争,谁能够有耐心记得住呢?

    战争是人类生存竞争的产物,战争是优胜劣汰进化的组成部分,战争也是有规律的,战争也是有交战法则的,这就产生了研究战争规律的人,由此诞生了诸多的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谋”,“谋”必须有所依托,用两个字表达就是“势”。简单的说,“谋”就是策划、运筹,谋的是“势”,“势”就是力量、实力。

    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那你怎么才能战胜对方呢?这就是兵法研究的内容。《孙子兵法•谋攻》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前一句话,不打仗而让敌人屈服,是政治家、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后一句话,是统帅、兵家的纵横捭阖,是战争的制胜法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说的,打一百场战争都胜利,并非最好的战略结果,战争总是会死人的,还会大量的死人,歼灭敌人三千,自己也会损失八百人。不使用战争的手段,而通过非战争手段:政治较量、军事对抗、经济制裁、外交斗争、舆论宣传、策反瓦解等等,让敌人、敌军、敌国最终崩溃,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以往的解释是:“用兵的上策是和敌人比拼谋略,其次是和敌人进行外交斗争,再其次是对敌人发动战争,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市。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自古以来,大多都是这样解释的,今天的很多军事理论家也是这样解释的。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就是错误的,但是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在《孙子兵法》中,“谋”字在不同章节、段落中有不同的含义,战略、谋略、战术、计谋等等。冷清先生个人认为,上兵伐谋的“谋”,在这里是战略部署的意思,并非通常人们认为的对敌谋略。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国家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等等,都得围绕打赢战争而部署动员,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而孤立敌对国家,战略部署完成后对敌国展开全面军事打击,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必须攻打敌人坚固的城市。战争中攻打敌人的城市,也是不得不进行的军事行动。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家层面全方位的冷战对抗,时间漫长资源消耗巨大,策反和瓦解对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最终将敌国、对手拖垮、耗死;上兵伐谋,是军事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打击,歼灭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用战争的手段达到某种战略目标。现代或者当代,《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现代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伟人毛泽东,并且还有独创性的发展;当代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美国人,以往我们都小瞧了他们。美苏冷战、苏联解体,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应用“上兵伐谋”的典范。

    【美苏冷战45年苏联解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

    二战结束伊始,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国组织,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抗,这就是后来历史定义的“冷战”。三八线、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地缘性标志,根据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雅尔塔宣言”“波斯坦公告”,剥夺了德、意、日轴心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法获得的利益,划定了美苏两大集团的势力范围。在西方,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首都虽然是苏联独自攻克的,根据协议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东方以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为界,划定了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日宣战后遵守了协议规定,进军到三八线就终止了,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两个国家“北朝”和“南韩”。

    两大阵营对抗的两个领导者美国和苏联,他们一开始制定的整体战略是相似的,尽可能地避免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以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影响力、意识形态、势力范围等等诸多方面。尽管美苏两个核大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代理人战争却贯穿冷战全程。代理人战争的实质,是两大阵营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渗透蚕食对方的势力范围而爆发的。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5年的越南战争,四次中东战争,1980年的两伊战争,1981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军备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大特点,双方生产、储备大量的军事装备,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超越对方的军事力量,以期达到威慑压制对方的效果。美苏两霸都是“核武器”大国,谁也不敢轻易地和对方开战,因为核武器是毁灭性的。军备竞赛的结果演变成“核武器竞赛”,美苏两霸生产装备的“核弹头”均在万枚以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的触角,升入到太空领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就是引诱苏联跟风,拉垮苏联的经济。

    《孙子兵法》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注解是这样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文眼要点,不使用战争的手段,全方位的和对手敌国冷战,这才是正确的战略方法呀!美苏冷战当然也就少不了间谍战、舆论战,美国有中央情报局,苏联有克格勃,他们是干什么的,就是偷取敌人的情报,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民心,瓦解策反敌人中立场不坚定者,从而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

    美苏拼国力民心的全面对抗,真的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拉力赛,就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是不容许出现重大失误的。美国苏联都出现过失误,美国的失误较少而苏联的失误较多。朝鲜战争中国参战后,美国被中国打回三八线,战争打了三年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美国总统杜鲁门突然醒悟,中美打成这个样子,苏联还没有出手,决定结束战争。一个美国将军说了著名的那句话:“在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同样的,1975年,美国终止了打不赢的越战,1979年美国和中国建交,卸下了两线为敌的包袱。

    反观苏联,赫鲁晓夫主导“中苏交恶”,把自己的盟友变成对手。“古巴导弹危机”虎头蛇尾,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让同一阵线的小兄弟们很不满意,波兰统一工会上台,意味着华沙条约解体。出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军备竞赛搞垮了国家经济,政治腐败导致意识形态垮塌,戈尔巴乔夫的“休克疗法”,直接把苏联政治、经济都搞崩溃了。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戈尔巴乔夫竟然默许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为苏联全面解体开创了先例。1991年苏联轰然垮塌了,美国取得全面的胜利,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海湾战争是美国学习《孙子兵法》,使用上兵伐谋的取胜的典范】

    两伊战争以前的伊拉克面积43.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盛产石油。海湾战争以前的伊拉克,在中东、中亚地区绝对是一个强国。拥有常备军一百多万,民兵接近二百万,军用飞机2000多架,其中战机700多架,坦克一万多辆。伊拉克也是久经战阵的国家,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之久,当然两伊战争也可以称为代理人战争,正是因为两伊战争的缘故,伊拉克从富庶国家变成了债务国家,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主要债权国。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债务谈判破裂,萨达姆借口科威特一百年前是伊拉克的附属国,悍然发动对科威特的入侵,20多万军队、2000多辆坦克开进科威特,占领了科威特全境。第二天,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发表声明:“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赤裸裸的侵略”,第一时间表明了美国的态度。既然是侵略,美国警察就要管这个事情,很快美国高层就确定了美国的国家战略,维护石油美元、维护石油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是美国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必须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美国针对伊拉克的国家战略确定以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全方位的国家战略部署、动员即刻展开,核心任务是全面的军事动员和部署。政治、外交层面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用成熟、详实的报告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安理会通过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以及达成一致谴责和制裁的11个决议。美国动议通过第668号决议,确定了对伊拉克动武,规定1991年1月15号,是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众多的联合国决议,让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美国动员并部署军队的同时,凭借联合国的多个合法决议,动员了37个国家出兵,组成38国组成的“多国部队”。美国及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部署了100万军队,其中美军73万之多,10个航母战斗群、9个两栖打击大队,数百艘舰船,一万多架作战飞机,数百万吨军事物资。美国白宫任命美军四星上将“施瓦茨科谱夫”,为海湾战争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在制定具体作战计划的同时,紧急印刷了一万多本《孙子兵法》,参战美军连级以上军官“人手一册”。

    由于美国的科技太强大,美军的装备优势太明显,战后人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海湾战争还是《孙子兵法》的胜利。美军在五个月时间的部署当中,从来没有间断对伊拉克的侦查和轰炸,而萨达姆在五个月当中,也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反突击,从而打乱美军的军事部署,判断美军将来发起进攻的方向。五个月时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有条不紊的部署,美军在小规模的侦查活动中,只有一名女兵被伊拉克方面俘虏。

    1991年1月17日,由于伊拉克拒绝从科威特撤军,美军主导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每天出动两三千架战机,对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伊拉克军队则消极防御,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隐藏在地下,并用萨姆导弹攻击以色列,试图引诱以色列反击,从而争取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色列为配合美国表现的相当克制。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伊拉克军队完全是消极防御,没有组织任何大规模的地面反击行动。

    1991年2月23日,美军及多国部队展开“沙漠盾牌”行动,出动了战机十万架次,投掷了十万吨炸弹,发射战斧导弹288枚,发射空射巡航导弹35枚。24日4时,美军及多国部队在5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从沙科、沙伊边界发起进攻。其实,美军和多国部队正面攻击,只是美军为了吸引伊拉克的注意力。施瓦茨科普夫按照《孙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命令美军精锐的第十军团十几万人,上万辆装甲车辆,秘密的横穿在沙伊沙漠地带,横跨300多公里的伊拉克沙漠,意图包抄伊拉克前沿巴士拉地区,切断伊拉克驻守科威特的30万军队的后路。

    26日,苏联间谍卫星发现了美军横穿沙漠的行动,苏联方面通知给萨达姆,萨达姆命令驻扎在伊叙边境的伊拉克第三军司令,紧急出动堵截美国横穿沙漠的第十军,这一切都已经晚了,第三军团距离巴士拉近千公里,远水解解不了近渴,萨达姆宣布停火,命令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20多万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拥挤在伊科公路上,完全成为美军和多国部队空军的靶子,几百公里的公路上留下数不清的伊军车辆和装备,28日,美军停止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完败。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崭新的历史军事史实,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

  • 绿友友 绿友友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千古绝论,出奇制胜之法宝,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适合于许多行业。就现代社会而言,高智商的商人就用《孙子兵法》决战商场。不战而驱人之兵乃为上上策就是伐谋,卧底,策反,刺探情报等都是伐谋之作。

    伐交,就是破坏敌人同盟。战国七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如六国同盟秦国焉能各个击破?孔明以三寸之舌妙战群儒而能联吴抗曹就是伐交之利。

    伐兵者乃不得一而为之,两兵对垒以地形,装备,人力等因素决胜,杀敌一万,自损八百,胜者也会负出相当代价。

    攻城虽是下下之策,也是无奈之举,对攻方而言誓死必得,其损兵折将就可想而知了,宋江征方腊虽然取得了胜利,梁山好汉攻城一战而死伤无数就是这个道理。

    《孙子兵法》是古战争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战争和社会发展,它的理论概念将永放光芒,万古不朽。

  • 深山成精野豪猪 深山成精野豪猪

    上兵伐谋;谋者、略也、合也、谐也,谋之所括;入世(含政道,仁合)、入势(如盟国、国风、民俗、民卫)、入事,支持者若何(协调民和、调动政合、粮道兵合)、入兵(帅性、兵为、兵勇、兵器、兵昂)。

    伐交者,曰四交、一为国交(盟国);二为粮道;三为信交错(刺敌实情,还我伪情);四为善交敌民。

    其次伐兵,上述事宜清楚衡较,则势若掌指,加以利用,如间敌政道(重要政客),间敌将佐,间敌兵民亲疏。

    其下攻城,攻城者次下也。势十倍于敌围之;其势于敌数合,则急勇攻之;其势弱于敌则引兵击之。故此、攻城乃下策也,也是最大的消耗战也。

    现代战争亦然如此,只不过对己对敌都祸患更大了而已。

  • 税憨务掩宅琵训 税憨务掩宅琵训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所阐明的用兵最高境界。故曰:上兵伐谋。谋,是深谋远略,高瞻远瞩的意思。

    一位高明的军事家,必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一国军队战斗力的大小,既离不开严明将帅的统领指挥,也离不开雄厚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政治海清河晏,经济持续发展,文艺百花齐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这些都是国家实力雄厚的体现。

    现代政治理论也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只有在政治协商无法解决的时候,迫不得已才会用兵。因此,一个英明的统帅,不仅仅懂得用兵之道,更懂地治国之道,这就是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是指在缺乏雄厚的国家实力做后盾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外交手段进行周旋,或合纵,或连横,与他国结盟,争取有利的时机,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毕竟,战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会死人,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

    其次伐兵,是指在政治,外交手段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那就要使用恰当的战略和战术,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尽量减少损失和伤亡。

    其次攻城,这是最无可奈何的人海战术,会造成大量的伤亡,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得不偿失,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最坏的结局。

    现代社会,大规模的核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原子弹的厉害。至于局部的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仍时有发生。《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对现代军事,仍有指导意义,因为它突出了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性,它的宗旨仍是为了避免战争,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和伤亡。这也是符合文明社会的生存法则的。

  • 喜闻乐乐乐乐见 喜闻乐乐乐乐见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高度理论化的策略,所以能流传至今。而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为不得已也。不但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对现代战争也是有指导作用的。

    上兵伐谋,说的是破坏敌人的计谋。双方既然考虑到了发动战争,必然各自有自己的对策和计谋,若此时把对方的谋略破掉,别人还怎么动作。打个最简单的例子,毛衣战去年发生初期,我国采取的就是打击对方首脑票仓的针对性策略。对方首脑上台后,即悍然发起了举动,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针对性加税,求的是直接破坏对方计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次伐交,求的是破坏对方外交,打散他的盟友。毛爷爷经常教育我们,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为的就是让对方无从借力,没有盟友的帮助,对方就要赤膊上阵,这样必然对自身损伤必然加大。前段时间,大家应该有直观的感受,我就不说了,说多了回答发不出来了。就说张仪苏秦故事,楚国和齐国本为盟友,二者互相支援,秦国无隙可乘,所以张仪出使楚国,忽悠楚王六百里之地,结果楚王听信之后和齐国绝交,再去找秦国要地的时候,别人就直接说是六里地,楚王大怒,结果因为没有盟友齐国的帮助,惨败而归。张仪所作之策,便是伐交。

    其次伐兵,这个就非常好理解了。不服就锤你,直接睡服。二者各自运筹帷幄,寻找对方弱点而击,一战而天下定,对方长时间就不敢有多余的动作。只是比起伐谋伐交的低消耗,伐兵需要消耗的资源就多得太多了。每战出,必调动士兵,而后准备粮草,劳师远征,每日马匹人员薪饷消耗无数,伐兵后这些能从对方手上得到补给还好。否则对自身的实力便是一个极大的消耗。所以为其下者。

    最下便是攻城了。对方觉得干不过你,直接龟塔。你动员如许兵力,消耗如许钱粮,顿兵城下,进不得退不得,后面老大还说你天天花销,不知道你在外头搞些啥,搞不好回去了还要挨霉。古代叫做带甲十万,车骑万乘,仰攻城池,杀伤必大,就算攻破,所得不过一座空城,你就说有个毛用,钱粮一应均无,便有人员那也是要吃饭的嘴啊。即便在现代社会,动员极快,便赢了之后又如何?前车不远,十多年前伊拉克,蓝星第一强国破城不费吹灰之力,结果呢,消耗资金无数,搞得我们乘机而起。还好人家不学孙子兵法,要不还得了。

    能流传至今的哲理,自必有其过人之处。虽然孙子兵法也讲了很多关于地形,火攻之类的,可能如今形势已经变换,不再完全适用,但是这些关于战争策略的哲理性理念却依然有指导意义,活学活用,因地制宜即可。

  • 芳菲 芳菲

    最好的用兵之法是谋略;其次才是用兵;最后才是攻城。对现代战争依然非常有用。

  • 跟老王看电影 跟老王看电影

    不就是经济制裁,外交制裁,消灭有生力量,武力占领吗,一样的

  • 相关问答
  • 最新问答
  • 最新资讯

大家都在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