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问答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若如初见 若如初见

共64个答案

  • A加油站 A加油站

    历史意义重大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实施过程还是战役结果,在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主席在此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举,也是其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已发生了逆转,两个阵营的心态与士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已掌握了战争局势的主动权。

    此时,主席的目光也转向了华北大地,“现在是解决华北傅作义集团的时候了”,有着无与伦比战略目光的主席做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傅作义的50万大军,主席并不放在眼里,虽然华北军区聂荣臻部只有40万兵力,且正在分兵作战,但东北林彪的百万大军正在休整,入关作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担心的是傅作义不战而退,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何拖住傅作义成为主席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主席做足了瞒天过海的文章,他命令正在攻打太原的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暂停攻击,以免过早攻下太原使傅作义感到孤立,刺激他逃跑,同时命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杨得志也暂时不要攻打保定,只留下少量部队包围监视即可。

    傅作义在对方阵营中绝非无能之辈,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方诸侯,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现在蒋军一败再败,最终的结局傅作义心知肚明,权衡利弊之下,是走是留他还要看一下战局的发展。但精明的他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面想办法与我方联系,做和谈试探,一面又不断加强兵力部署,做两手准备。

    论斗智,傅作义岂能是主席的对手,为了不惊动他,主席连发数封电报,催促林彪率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并命令部队夜行晓宿隐蔽前进,甚至在林彪出发一个星期后,还让新华社发了一条他在沈阳的新闻,一系列的战略伪装行动,让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毫无思想准备。

    在主席“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终于形成了对傅作义的50万人马的包围趋势,准备对敌人实施战略分割,并切断了其南逃的通道。

    其后,平津战役的发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设计进行的,在华北野战军攻下新保安、张家口之时,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

    此时傅作义己是焦头烂额,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心里还盘算着怎样讨价还价。主席一眼洞穿其伎俩,认为他缺乏诚意,无非是借和谈拖延时间索取条件,于是决定采取边谈边打、以打促谈的策略,一方面欢迎和谈,另一方面命令打下天津,迫使本钱越来越少的傅作义老老实实和谈。

    天津在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后获得了解放,这也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天津13万守军在29小时之内全部被歼灭,教训了傅作义,从而促进了北平问题的谈判达成协议,北平丝毫未损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主席指导筹划的平津战役,环环相扣,结局完美,生动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军事统帅,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非凡胆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 荷籺禾嚇 荷籺禾嚇

    上兵伐谋的战役,没有比得上毛主席击败前苏联的核讹诈最经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在“珍宝岛事件”中吃了亏,就想威胁、报复我国。

    一方面,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和4个空军军团,总兵力100万人,几乎占到了苏军320万人的1/3。另一方面,还准备动用核武器,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为此,毛主席连夜召开军委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军委领导纷纷表态,绝对不能惧怕苏联的核讹诈,如果苏联胆敢核攻击,就坚决进行核报复。

    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苏联人民对中国还是友好的,曾经给与我们大力援助。因此,我们不能伤了苏联人民的心。我们应该将我们的野战部队和民兵,全部集结在中苏、中蒙边境一带。如果苏联动用核武器,我们就大搬家,在苏联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毛主席似是开玩笑,又似是认真的。继续说:我不相信勃列日涅夫敢把原子弹投到中国的土地上。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有人问:那我们搞的原子弹咋用呢?

    毛主席说:全部投到美军的基地上。

    最后,主席交代周总理把这个决定同时通知苏联和美国,并且幽默地说:“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志,让我们三更半夜睡不好觉,尽快把这个决定发给他们,臭臭他们。”

    果然,苏联接到电文后,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美国也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将军们一致表态:毛泽东向来用兵如神,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坚决阻止苏联的行动。

    美国立即召见苏联大使,表明了坚决站在中国一边。如果苏联对中国动用核武器,美国将立即对苏联进行核报复。

    其实,早在美国做出决定之前,苏联人已经做出了决定:不与中国开战,准备与中国全面恢复友好谈判。

    当周总理辛苦熬了一夜,等到苏联的电文后,立即汇报毛主席时,却发现老人家在呼呼大睡。苏联几次催促,周总理就回了一句:我们在研究中。

    就这样,毛主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不可一世的前苏联以及狂妄自大的美国,搞得团团转。

    老人家这一逆天智慧,简直是无与伦比。世界上任何战略,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只能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这既站在道义的高度,感谢苏联人民的援助,体现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崇高境界,又展现出不以核污染破坏苏联人民生活的环境。

    既体现了我们无法生存只能与苏联人民和平共处的智慧,又表明了完全占领苏联的巨大震慑力。

    这是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略,把苏联的阴谋、威胁扼杀在了摇篮中。同时,成功地把另一个世界霸王美国拖下了水,借用苏联最大敌人的力量来制衡它。

    本来苏联大兵压境,美国很可能背后对中国下手,帮助台湾的蒋介石反攻大陆,以此坐收渔利。

    老人家此举,啥金蝉脱壳、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李代桃僵、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伐、反客为主、连环计、围魏救赵等等,都不值一提;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用不着。

    更令全世界大跌眼镜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气定神闲,不仅忘不了幽他们一默,反而把这事当做一剂上等的催眠良药。

    这境界、这智慧、这自信,简直就是神人哦。

    中国人民有这样伟大的领袖,真是幸福无比,毛泽东思想能够保佑中国人千秋万代。

  • 良良2016 良良2016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肯定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说到这样的战役,最被我们广大中国人民熟知的,就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

    为何说这一战是最为经典的战役呢?

    因为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次战役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

    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这样的战争当然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了。四渡赤水之战,被毛泽东视为此生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战役,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因为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指挥,让工农红军的数量,有原来的八万,锐减到了三万。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再不换领导人,工农红军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灭亡的结局。

    但是,还好经过遵义会议之后,所有的人都推举毛泽东为党和国家的绝对领导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开始交战的。

    本来国民党之前打了几次胜仗,红军的数量只有三万人了,在蒋介石看来,在派二十万大军,剿灭工农红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就有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向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围攻而来。面对这样的一种形式,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行走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的边界线上。他开始采用避开敌人的主力,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最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工农红军神出鬼没的四次出现在赤水河,歼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剩余的国民党最终不得不落荒而逃。

    因此,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战,这一次战役,就是战争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一次伟大的战役。

  • 芹芹啃啃 芹芹啃啃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

    按照这一标准,我个人觉得毛主席的“三篇文章退强敌”就非常经典。

    这事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面对我东北野战军的攻势,东北蒋军是一败涂地。为挽救东北危局,于是蒋介石就来到了北平(现北京),想让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兵支援东北。

    傅作义怕出兵东北会变成“肉包子打狗”,于是就给蒋介石出了个“围魏救赵”的好主意。他说,根据他们的侦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就在离石家庄不远的地方。那里如今兵力空虚。出兵去救东北不是上策,正所谓“摛贼先摛王”,我们应该趁着石家庄兵力空虚,出兵偷袭石家庄,一举荡平共党首脑所在地,活捉朱毛周。

    蒋介石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双方一合计,决定出动五个师,采用闪电战法,偷袭石家庄,扫荡党中央。

    但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我地下党知道了,他们马上向中央报告。

    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唱了出空城计,并且连发三篇文章,将敌人吓退。

    第一篇文章发布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叫什么题目我忘记了,其主要内容是揭露蒋匪军偷袭石家庄并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齐动员,粉碎蒋匪军阴谋的。意思就是告诉蒋介石和傅作义,你们那点小聪明我早就知道了,我现在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一起起来粉碎你们的阴谋。

    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对自己的绝密计划被发现而震惊,但他们哪肯善罢甘休啊!毕竟石家庄兵力空虚,这可是他们扭转战局的好机会啊。于是命令部队继续执行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看着蒋介石和傅作义不退兵,毛主席一面命令华北野战军的郑维山三纵迅速回援,一面又命令东北野战军的程子华兵团入关,直逼平津。同时,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电台上发表。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我也忘了,但其主要内容是无情的嘲讽蒋介石和傅作义“东北已经完了,平津线上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兵了,还在做偷袭石家庄的美梦。”“如今北平的兵力是这样的空虚,你们还要不要北平呢?”

    这一下傅作义可就揪心了。是啊,如果北平丢了,自己也就完了。特别是他听说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兵团已经入关并向平津地区开来的消息后,更是犹豫不决了。

    在傅作义犹豫不决的时候,毛主席的第三篇文章又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了。这篇文章明白无误的告诉傅作义和蒋介石,现在我们石家庄党政军民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华北野战军的第三纵队已经回防了,如果你们还敢来进犯的话,那我们抓住机会吃掉你一部或大部也是没问题的。是走是留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一下傅作义可真的坐不住了。为避免自己的部队遭受损失,只好撤兵,放弃了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毛主席靠三篇文章吓退敌人五个师,真是名副其实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 tqq2312522 tqq2312522

    说到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我觉得空城计是不得不说的。历史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用过空城计,他大摆空城计之后,把司马懿的大军给吓走了。

    可是,诸葛亮用的空城计终究是小说里描写的,当不了真的。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用过空城计的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的一生,总共用过两次空城计,也只有空城计可以做到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敌人几十万大军。

    不得不说这样的战役,才是兵伐谋史上最为经典的。

    我们直接说毛泽东第二次用的空城计吧,这一次是毛泽东和傅作义之间的较量。当时党中央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搬迁到了河北的西柏坡。

    那时候国民党的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我党的重心迁移到了西柏坡。但是,这个消息被国民党傅作义知道了。

    蒋介石本来是想让傅作义到东北战场上去作战。可是,傅作义不想去,毕竟他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说白了他不想丢了自己的地盘,然后去给蒋介石卖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去给蒋介石说自己不去东北战场呢?

    于是,他就想到了进攻西柏坡打党中央的所在地。蒋介石一听,傅作义有了线索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傅作义还在暗暗庆幸,自己若是偷袭西柏坡成功的话,他不但能够立大功,而且还能做到不丢失自己的京津地区。

    这真的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事呀,当然了这也仅仅是傅作义的想法。

    当傅作义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京津进军的时候,毛泽东知道了这个消息。

    不得不说,当时的西柏坡确实是一个空城呀,若是傅作义来了,真的会让党中央损失很大的。

    那么,要如何不让傅作义来呢?

    这时候毛泽东就想到了空城计,事实上他就是用空城计吓退了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呢?

    其实说来也是很简单的,毛泽东仅仅写了一篇文章,然后登入到了报纸上,傅作义读了之后,立马就没有了主见。

    毛泽东在报纸上到底刊登的是什么呢?

    大致就是关于傅作义进军西柏坡的一些情况,包括傅作义如今进军到了哪里,有多少人,配置了什么样的武器.......。

    都是一些绝密的信息,傅作义对于这一情况,真的是害怕极了。

    毕竟,毛泽东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得不怕呀。而且毛泽东还说只要傅作义敢进军西柏坡,他就让京津地区附近的解放军拿下傅作义的京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不得不撤军了。就这样毛泽东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给吓退了。

  • 幸福 幸福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上兵伐谋,为兵法的最高境界,运用上乘兵法兵不血刃达到军事意图。毛主席一封新闻稿件解西柏坡之围可算上兵伐谋的上乘之作。





    1948年10月,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接连获得胜利,华北解放军入山西、内蒙作战,河北一带兵力空虚。蒋介石看准时机亲赴北平,让傅作义袭击西柏坡。

    华北“剿总”制订了偷袭的作战方案和兵力配备情况,傅作义怎么也不会想到,偷袭西柏坡的计划已经被我党安插在对方的几路情报人员获取,并通过秘密渠道汇报给党中央,毛主席早已心知肚明。

    西柏坡的卫戍部队只有一万多人,而傅作义安排了十万人去偷袭,兵力悬殊之大让人揪心。毛主席却说:“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周围人更是不解,不知道毛主席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毛主席提起笔,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文中揭露了傅作义进攻石家庄的计划,包括作战方案、部队番号、兵力部署等情况,还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围歼来犯之敌。



    还没有进攻,作战计划已经被对手提前知道了,偷袭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和价值,弄不好最后被“包了饺子”,得不偿失。

    傅作义无奈只好放弃了进攻西柏坡的计划。

    毛主席不动声色,茶余饭后写的一篇新华社的评论,就为西柏坡解了十万大军之围,手段之高明不得不令人佩服。

  • 第一人 第一人

    历史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可以说数不胜数。只有最为聪明的军事天才,才能够成就这样的战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天才有很多。但是,在如此多的人当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最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毕竟他们是为了人民而战。

    这样伟大的战役,我们选择最为代表性的来说一下。

    彭德怀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

    大家都知道彭德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去朝鲜对抗美帝国。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帝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想要打败他们真的是太难了。

    但是,彭德怀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用避开敌人优势条件,限制他们飞机、坦克发挥的威力,发动了长时间的夜战。

    最终,美帝国主义被打的不得不坐在谈判桌上和中国谈判。

    所以说彭德怀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也是最为经典的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打的孟良崮之战。

    我们都知道,孟良崮之战是张灵甫发动的一场战役,本来张灵甫是想带领着七十四师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孟良崮一举歼灭的。

    但是,粟裕知道张灵甫的计划之后,将计就计,他带领的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围剿而来。

    粟裕的华野军到了孟良崮之后,他们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拥有的七十四师全部给歼灭了。

    这个结果肯定是在张灵甫预料之外的,正是因为在他的预料之外,所以,这才是最为典型的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要知道当时的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是歼灭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他们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歼灭了这样的一支军队,不得不说这就是最为经典的一场兵伐谋的伟大战役。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一次战役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也是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战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工农红军最为危险的时刻,他仅仅用了三万工农红军,就打败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

    从此,让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不仅仅保存了工农红军的火种,而且为日后工农红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所以,毛泽东领导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最为经典的兵伐谋的伟大战役。

  • 生活不简单 生活不简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说的是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就充分体现了谋略的重要性,在这次战役中,毛主席运筹帷幄,料敌于先,将战争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一、蒋介石判断失误,暂守平津

    1948年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结束,在东北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几十万国民党军灰飞烟灭,东北全境宣告解放,百万雄师入关已成定局,下一步将全力展开对华北的争夺。

    此时摆在蒋介石面前有两个方案,要么撤退,要么坚守。

    一开始,蒋介石是打算将国民党军撤出华北,加强其他战场的,但是,他在对东北解放军入关的时间判断上犯了错误,他认为,辽沈战役中,东北我军经过连续 50 多天的大战,必须要经过 4、5 个月的休整和补充才能入关作战,因此迟迟没有部署撤退计划,再加上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坚持固守平津,最终,蒋介石还是做出了第二个选择,暂守平津。

    当然,蒋介石也已经意识到华北难以长久支持,因此也留了条后路。他指示傅作义除了以主力据守天津外,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守备北平,并且要确保控制一个出海口,以便在华北形势危急时能将部队撤出,不再重蹈辽沈战役的覆辙。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中少有的能力很强的将领,连毛主席都认为“傅作义指挥能力较卫立煌等人为强”。

    (傅作义)

    但是傅作义同蒋介石一直是貌合神离,听调不听宣。傅作义也知道,东北解放后,平津已经是独力难支,在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攻势下,坚守平津谈何容易。但是,他更知道,一但听从老蒋的命令,放弃平津南撤,那分分钟被整成一个光杆司令,老蒋的手段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往南撤,那只能往西撤到绥远,虽说绥远也是他的老家,到了那老蒋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绥远实在是地广人稀,物资匮乏,支撑不起几十万大军。思来想去,傅作义还是决定,据守平津,他还在心存侥幸,也许事情能有一线转机。

    傅作义将部队分别放在了唐山、塘沽、天津、廊坊、北平、怀来、张家口,成“一字长蛇阵”配置。其中,傅作义嫡系部队 17 个师部署在平绥路(即北平到绥远省包头的铁路)东段和北平以西,蒋介石嫡系部队共计 25 个师部署在在北宁线(北平到辽宁省会沈阳的铁路)的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总计 50 余万。

    可以看出,傅作义的这个部署十分鸡贼,他并没有完全遵照蒋介石“以主力确保津沽”的指示,而是照顾了双方不同的利益需求,将部队撒面粉似的铺开,并且还将自己部队和老蒋的部队分开,就是为了在危急时刻各奔东西。

    (华北剿中傅作义)

    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而论,如果蒋介石和傅作义迅速决策撤退,我军作战必将面临重大困难。当时我军在华北共有部队 46 万人,对傅作义本来就不占优势,而且华北第 1 兵团正在围攻阎锡山据守的太原。东北野战军虽然强大,但其主力因在关外休整,远水解不了近渴。虽然在10 月 30 日,为了粉碎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东北野战军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先派 2 个纵队加 4 个师提前入关,但这也并不足以改变华北地区的兵力对比。如果在这个关头,国民党在平津地区的50万军队完好无损的南撤,那无疑将会给后续的解放战争增加很大的困难。

    但是,就是因为蒋介石和傅作义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最终使得国民党决策层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给了解放军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载良机,也使自己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双管齐下,麻痹傅作义

    作为平津战役的主帅,林彪比在辽沈战役时表现在更加坚决、果敢。早在 10 月 30 日,辽沈战役进入收尾阶段时,林彪就致电中央军委,待辽沈战役完全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这是这一建议,对日后毛主席在平津战役中的相关决策具有重大影响。林彪在平津战役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锐意进取,同辽沈战役中的瞻前顾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俗话说,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林彪的从谨慎保守转向积极进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上有了一支百万大军,这是国共战场上一支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虽然林彪积极请战,但此时毛主席却开始谨慎起来了,他知道辽沈战役虽然大获全胜,但是部东北野战军也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他致电林彪,除先遣兵团外,主力“应休整一个月左右”,恢复战力。

    在东北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毛主席计划先夺取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山西省会太原,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

    不过,战场局势时刻都在变化,就在华北军区第3兵团准备攻击归绥时,徐向前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在增加两个纵队到太原。毛主席经过仔细思考后,认为同时打归绥和太原确实不妥,第一,归绥时傅作义老家,此时傅作义还处于观望之中,如果攻打归绥,可能会打草惊蛇,使得傅作义迅速南撤,致使围歼傅作义集团的计划落空;第二,太原前线我方兵力确实不足,要想打破僵局必须增兵。

    基于以上分析,中央军委于 11 月 9 日下达了撤围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在这份电报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华北作战的总目标就是留住傅作义集团,让其不得南撤,等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在予以彻底歼灭。

    但是,林彪等人在东北野战军决策层在经过对形势的认真分析后,再次向中央军委致电,认为太原现在也不着急打,淮海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稍有点风吹草动,可能就会使得傅作义撤出平津,因此,仅仅撤围归绥还不够,还应当暂时不攻太原。

    毛主席同意了林彪的建议,撤围归绥和缓攻太原的双管齐下,为的就是麻痹傅作义,让他心存侥幸,不着急逃跑。而就在决定缓攻太原的同一天,毛主席已经开始酝酿另外一项能够真正决定华北战局走向的重大决策。

    三、将帅同心,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现在,整个战场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那就是能否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前,留住傅作义集团。

    11 月 15 日,林彪致电军委,建议在张家口和保定之中,选一处进行包围,包围后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这样就可以拖住傅作义。

    毛主席对林彪的这一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他认为,仅仅包围一点作用不大,此时华北军区拿抽的出的部队不多,如果傅作义铁了心要撤,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将被包围的部队救出来,或者干脆弃车保帅,直接放弃,带着主力撤退。所以,包不包围无关大局,要想真正地抑留傅作义,除非按照林彪在 10 月 30 日的建议,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入关。

    11月 16 日,毛主席将上述意见电告林彪,征询关于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一事的意见。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正在按计划进行休整。接到电报之后,林彪马上复电军委,陈述了提前入关的一些困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折中的建议。

    其实,对于东北野战军的困难,毛主席是心知肚明的,在此前他是主张东北野战军进行较长时间休整的,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淮海战役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军已经渐渐占据上风,蒋介石的80万重兵集团随时都面临覆灭的危险。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必然会考虑将华北国民党军,尤其是他在华北的嫡系部队南撤。要达到抑留傅作义集团特别是其中的蒋系部队这一目的,东北野战军就必须提前入关。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指挥风格十分果决,战场局势一旦发生变化后,他马上能抓住关键点并且迅速做出决策,排除一切干扰,绝不拖泥带水。这与蒋介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蒋介石在做决策时,总是优柔寡断,什么都想要,可到最后是什么都没得到。

    在做出决定后,来不及等林彪答复,毛主席就正式下达了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的命令。对于这一命令,林彪等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大局观和服从意识。林彪是11 月 18 日收到命令,次日即复电军委,电报极其简单,正文连标点符号在内总计不过三十余字 :“十八日十八时来电敬悉。我们决遵来电于二十二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也就是说,面对这一突然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仅用了3天就完成了战前准备,开赴关内。蒋介石和傅作义是将帅离心,而毛主席和林彪则是将帅同心,百万大军入关,一场决定性战役即将打响。

    四、布下天罗地网,傅作义无处可逃

    虽然东北解放军已经提前入关,但是傅作义逃跑的可能性非常大,经过反复考虑,毛主席再次针对傅作义逃跑的两种最大可能,即西撤绥远和经海路南逃做出了两项重大决策。

    第一项决策,包围张家口,围而不攻。傅作义退往绥远的唯一交通线就是平绥线,张家口正是这一铁路线上的枢纽。如果包围张家口,既可以直接阻止傅作义西撤,又可以迫使傅作义向西增兵援救张家口,进而延缓傅作义通过海路南撤的决策。11 月 22日,毛泽东下达了华北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的命令,并且致电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等人“包围之后,不要攻击,等候东北主力入关围歼敌人之后,再相机攻击”。

    考虑张家口位置对傅作义十分重要,一旦包围,傅作义必然派兵救援,于是,毛主席又决定将华北第 2兵团、东北先遣兵团均调至北平至张家口一线,切断傅作义的增援路线。

    第二项决策,出击平津,隔而不围。在毛主席 11月 18 日下达给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命令中,考虑的是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为了尽量避免惊动傅作义,11 月 20 日,毛主席又提出首先隔断北平和天津,塘沽和唐山等地的联系,这就是“隔而不围”,将傅作义集团各个部分孤立起来。

    虽然将傅作义海上和陆上的逃跑路线都截断了,但是毛主席还是不放心,仍然在想方设法尽量减少傅作义撤退的可能,力求把傅作义所有可能的逃路全部堵死。

    12 月 10 日,淮海战场上,黄伯韬兵团已经被歼灭,黄维兵团也大部被歼,杜聿明集团已被包围,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上的失败已成定局。如果杜聿明集团被歼灭,必将促使蒋介石下决心撤退平津地区的部队,布防江南。而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平津地区尚有数天路程,不能立即控制预定地区。在此情况下,12月 11 日,毛主席正式提出平津战役作战方针,在此方针中,除了重申“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原则之外,又做出了另外三项决策。

    第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做出将平津地区国军通过海运南撤的决定,命令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第二,为了不使傅作义集团由济南向青岛逃跑,命令华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青岛到济南的铁路)上预做准备。

    第三,为防止傅作义集团沿平汉(北平到汉口的铁路)、津浦(天津到南京附近浦口的铁路)两路向南逃跑,命令华北军区集中一切可用的力量阻击、迟滞敌军,配合主力歼敌。

    至此,傅作义逃跑的路线几乎完全被堵死,整个华北地区仿佛被罩上了一张天罗地网,国民党 50 余万部队被牢牢地困在了以平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插翅难逃,傅作义除了坐等被歼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 哈喽 哈喽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由毛主席亲自指揮的四渡赤水。这次战役也是毛主席自已认为最得意之作。

  • 银杏 银杏

    毛泽东的军事奇迹真是可以认真领悟的,伐谋精典当属四七年,胡宗南三十五万大军碾压式进犯延安,毛泽东手里只有彭德怀的六万人马,可在如此情况下,毛坚持不过黄河,决计要在陕北挫败蒋军的剿杀。其实过黄河便是我们晋绥根据地,抗日战争八年坚持,已与晋察冀根据地联成一片,迴旋余地很大,也很安全。然而毛指各部外线积极作战,放开手脚,四面出击。仅管毛领着中央机关艰难地转战在陕北,几度危在旦夕,可就是要带着敌军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垮了被歼灭!整整一年,不仅在陕北灭敌十余万,其它战场更是捷报频传,全国战局为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一己安危系于两军大决战,毛泽东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神奇的战争胜利的大戏,是为伐谋之绝唱!

  • 我不该爱上你 我不该爱上你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最高级的兵法,是在谋略上战胜对方,而非单纯通过军事手段战胜地方。语出《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古今中外历史上,上兵伐谋的经典案例,多不胜数。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平解放,就是其中最经典的战例之一。

    在平津战役逐渐进入尾声以后,国民党在平津战役中的总指挥傅作义所统帅的国军,大部分被歼灭,据守北平的傅作义和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企图以北平古城和数百万市民作为和我军叫板的资本。

    以当时我军的军事实力,如果对北平发起军事总攻,24小时内傅作义和他的军队将会灰飞烟灭。但我党高层不忍心看到北平古城毁于战火,也不忍心看到数百万市民死于炮火之中。决定攻心为上,尽一切可能,争取北平和平解放。这就是上兵伐谋。

    为了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我军先后和傅作义进行了三次谈判。终于在1949年的1月19日,双方签订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完成了对北平和平解放的基本工作。

    随后,主席严正指出,我军入城时一定要从北平东交民巷经过,他说“北平正式入城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北平,我军入城部队昂首阔步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时也宣告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那段耻辱的历史结束了。

    我党我军在拥有绝对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仍然不把战争作为解决北平的首选,而是攻心为上,上兵伐谋,积极谋求在谋略上击溃国民党,最终取得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重大胜利。

  • 空空 空空

    最经典的战役当属1948年的辽沈战役,这个战疫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由林彪罗荣桓率领第四野战军组织实施的。

    1948年中国革命形势已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经过这一年大量消灭国民党军,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基本上与国民党军持平,在质量上远远超过国民党军。在这个时候敢不敢进行战略决战,摆在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面前。

    毛主席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气概,把战争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东北。因为在这个地区经过三年的发展,林彪罗荣桓率领德的东北野战军已经近100万人。东北国民党军,只有六七十万。

    这样在数量上我军就占了优势,于是1948年9月毛主席决策,由有林彪罗荣桓首先发起辽沈战役,经过50多天,顺利解放全东北,这就为后续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乃至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吹响了号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讲东北解放了,全中国的解放就指日可待。

  • 草莓味软萌妹子 草莓味软萌妹子

    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会使用是“上兵伐谋”的国家,从文仲忽悠吴国争霸,到隋文帝分化匈奴都是”上兵伐谋“的典型,而现在这种计策不仅仅是中国深得其道,美国使用起来也是颇有心得。

    在近现代历史上,美国对“上兵伐谋”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星球大战”,拖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苏争霸是20世界后半叶的主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相互不服气,暗自较劲。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时间里,美苏各有优劣,两个超级大国最紧张的时候差点引发了核战争。

    “冷战”持续到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总统里根开启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若是此系统运作完成就可以对苏联的导弹进行全面防御,苏联将会在对抗中处于下风。苏联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也开始加大军费投入。

    而实际上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已经赶上美国,到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现在继续增加军费投入,对苏联而言是力不从心。因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

    相比之下美国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所以苏联在进行与美国的太空竞赛的时候,自己国家的经济进一步踏足深渊,最终苏联在经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解体。而当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中情局曝光,“星球大战”计划其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目的就是为了拖垮苏联的经济。

    事实证明美国的这一场上战伐谋的“星球大战”计划确实很漂亮,苏联也因此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制裁”,使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

    日本在二战之后,得到美国扶持之后,经济快速增长,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苏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说不》写出了日本人的心声,但是也让美国赶到了威胁,一直奉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准则的美国,开始对日本得打压。

    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报告书正式发表,文中指出: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1985年9月,美国凭借着霸权地位,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打压日元,成功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美英德法日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同时,美国也对日本抡起了301调查大棒,先后对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进行贸易制裁。对日本的出口进行严重打击。要知道日本经济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出口,现在美国对出口进行限制,就是打压日本。

    1987年10月,美国决定向日本发动第二场金融战役,汇率定价权大战。要求日本银行的资金借贷利率降到历史的低点2.5%。于是乎,日本制造业纷纷向银行借出低利贷款,然后,炒楼炒股,造成日本资产泡沫迅速膨胀。

    1989年前后,美国继续对日本政府施压,并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最终炸毁了日本资产泡沫,让日本陷入了20多年的萧条。

    日本经过美国的这一番修整之后,国内经济长期低迷。非实体经济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资产又过多集中于非实体经济,社会资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经济乱成一片,并最终影响了日本未来几十年发展。这不得不说又是美国“上兵伐谋”的高超技术体现。

    从苏联和日本的失败或者说教训中,作为崛起的中国,现在对美国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对美国也必选加强防范,防止中了美国“上兵伐谋”的计策。

  • 李梓然 李梓然

    毛主席说过:炮击金门,就是帮蒋介石守好金门。

    1958年8月23日,发生的炮击金门(8•23炮战)是一次最典型的上兵伐谋的战役。上将叶飞回忆:金门炮战并不是攻取金门,而是一场政治仗。

    历史背景

    1954年12月,美国和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试图在中国台湾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方面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妄图使台湾独立,美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

    作战决心

    为了试探美国和蒋介石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为了击破美国和蒋介石的军事和政治联合,毛主席下决心发起金门炮战。从8月23日到10月5日开始大规模炮击,后来解放军给台海局势降温,采取“单打双停”的策略,一直持续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才结束,这也充分体现了金门炮战是打的政治仗。

    战略目标达成

    • 美国情报部门研判毛主席目的是:第一试探美国,第二分化台美关系,第三贬损台湾和美国的声威,打击台当局的士气。最重要的就是第四 防止出现两个中国(如朝鲜半岛的分裂合法化)
    • 也有说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炮击金门是为了阻击苏联和西方和解,也有说法是支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说法很多看大家如何理解。
    • 美国学者陶涵认为毛主席和蒋介石都把金门当做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枢纽,在这点上双方是默契一致的。

    炮击金门纵有千万条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击碎了美国“划峡而治”,分裂中国的图谋,这场政治仗中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对于局势的掌控能力,毛主席绝对是一代战略大师。

  • 小楼昨夜又东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

    平津战役中的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非常经典的一次战役。平津战役的主要目标既要迷惑敌人,使其不能作出迅速南逃加强长江防线的决定或西蹿的决定;又要在消灭敌人的过程中确保北平的古建筑物不被损坏,而华北国军主力近30万又主要集中于北平一带。所以使北平敌军主力投降或接受改编,“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为了防止南逃和西蹿,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不久,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第二兵团)迅速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待命,主力提前结束休整,夜行晓宿,秘密进至唐沽、天津一带。华北军区主力也迅速集中于张家口、北平一带。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联合行动,迅速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唐沽、天津、新保安、北平、张家口等五个孤立的据点,华北敌军完全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办法,对北平之敌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先后攻克新保安、唐沽、张家口、天津,使北平之敌处于绝望之中,而后通过地下党组织及民盟组织争取北平傅作义集团接受和平改编,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争取下,傅作义集团最终接受了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使北平古建筑完好无损的被保存下来,为北平将来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作出了贡献。

    平津战役示意图

    @河南新闻

  • 文丁宝刀 文丁宝刀

    上兵伐谋之辽沈战役。

    “上兵伐谋”的说法最早见于《孙子兵法谋攻篇》,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意思是说,作战最高明的手段是通过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其次是通过武装作战取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非常强调“庙算”的作用,所谓“庙算”就是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而前方将士通过战略的有效实施取得战争的胜利。

    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上兵伐谋”的战例就是毛主席对辽沈战役的布局。

    经过2年多的作战,到1948年下半年,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在东北战场取得了明显的主动权,并且在兵力上超过了对手。此时的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只有4个兵团14个军大约55万人的兵力,被分割包围在长春、锦州和沈阳这几个大城市中,只能依靠空投补给,士气低落。

    而林彪、罗荣桓等统率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有超过70万人的兵力,在武器装备上也已经接近国民党军的水平。作为全国第一个我军实力超过国民党军实力的战略区域,在东北的战略决战有较高的胜算,而东北这一仗打好了,无疑可以大大加快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速度。

    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在1948年中即打算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撤到锦州,进可以夺东北,退可以进关内。然而这一打算遭到卫立煌的抵制,直至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对是否撤退锦州仍然没有定论。

    1948年8月,毛主席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开会,讨论在东北组织发动辽沈战役事宜。

    而当时的局势是,东北的卫立煌集团还保留着撤往关内的门户--锦州,华北的傅作义集团还有60万人的兵力,而我华北野战军的兵力只有25万人,如果卫立煌见势不妙撤往关内,使得东北和华北的两股敌人会合,将会导致解放战争的胜利更加困难。

    因此,毛主席决策先打锦州,割裂东北之敌和华北之敌的联系,再把关外的敌人逐一消灭,他把这一策略形象地称为“关门打狗”,然而,这一战略的实施却在东野决策者间发生了争议。

    由于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之间迟疑不决,林彪给中共中央发电报称希望华北野战军发起攻势牵制傅作义部的行动,东野行动时间要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后来又提出南下的粮食、道路等困难无法解决,因而出动时间仍无法肯定。

    为此,毛主席在8月9日给东野总部发报说:“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8月24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表示决心在9月6日左右发起辽沈战役,在9月7日给东野林,罗,刘的电报中毛主席说:

    (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蒋介石得知情况严重于10月2日飞到沈阳,命令在葫芦岛的拥有11个师的侯镜如兵团向东攻击推进,命令11个师的廖耀湘兵团从沈阳出发向西推进,企图以东西对进的策略解锦州之围。

    林彪闻讯再次陷入犹豫,由于担心攻锦部队遭到国民党军夹击,他于10月2日向毛主席发报,提出继续南下攻锦和打长春两个方案,表示“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毛主席收到电报十分焦急,给林彪发报说:

    你们应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宜再改,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

    10月3日,罗荣桓、刘亚楼找到林彪,确定了全力攻锦的决策,并向中共中央发电报,提出以6个纵队进攻锦州,4个纵队阻击援敌。

    10月6日,攻锦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辽沈战役的进展比预想的更加顺利,10月9日,东野集中兵力进攻锦州,到1948年10月15日,锦州即宣告解放,国民党军10万守军被歼灭,

    廖耀湘的第9兵团在救援锦州途中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进展缓慢,得知锦州已被解放军攻克之后惊慌失措,调头向南撤退,结果在10月25日被东北野战军快速穿插分割,到10月27日5个军10万余人即被全部歼灭。

    长春守军得知锦州解放的消息,军心涣散,守军曾泽生的第60军不甘心给蒋家王朝陪葬,于10月17日发动起义,10月19日,长春其他守军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不久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东北野战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共歼灭了国民党军47.2万多人,这是一次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得到较好贯彻的关键战役,事实上,辽沈战役的胜利已经决定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 sleeping sleeping

    长勺之战。

  • 奔跑的蜗牛 奔跑的蜗牛

    上兵伐谋经典战,当属蒋介石和傅作义大军偷袭石家庄,毛主席巧用“笔杆子”退敌一战。

    1948年10月下旬,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展开,正当全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我方在西柏坡的党中央收到北平情报人员和地下党发来的关于蒋介石和傅作义计划偷袭石家庄的急电:

    敌人很可能偷袭石家庄,窜扰西柏坡的中央机关,要求大家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

    而当时西柏坡我方实际是座空城,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西,华北野战军主力集中在数百里外的平绥线上,而傅作义的快速机械化部队只需五天就能到达,一旦国民党计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10月24日,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立刻进行紧张部署,制定了“台前幕后、紧密配合”的破敌战略。

    先组织人员疏散,同时安排阻击和防守。然后,动用笔杆子对蒋介石和傅作义展开强有力的舆论攻势。

    从10月25日至31日,新华社连续播发由主席亲自组织或撰写的4篇重要退敌文章。

    文章直接揭露敌人企图进攻石家庄的阴谋,并且指明敌方偷袭计划的来龙去脉、军事部署说得一清二楚,仿佛掌控其于股掌之间,说明我军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进攻。

    另外直指傅作义的软肋,道明北平后方空虚,你大军压我那老蒋的北部战线就要完了,言语步步紧逼使国民党军早已军心动摇,使得蒋介石和傅作义密谋的偷袭阴谋彻底泡汤。

    上兵伐谋,善之善者也。

  • 阿索 阿索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说一说上兵伐谋这个词,上兵伐谋这个词的出现时出现于孙子兵法之中, 其意思很简单,就是最高的用兵之法就是只用谋略,而不需要作战,上兵伐谋的提出,也为后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出了铺垫。

    对于上兵伐谋的经典战例其实在历史上并不能算是多见,因为绝大多数的战例即便运用了无与伦比的智慧,但最终还是刀兵相见,和上兵伐谋中的不作战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上兵伐谋,需要很多的其他因素做辅助,而这一最大的辅助就是以强大国力作为后盾。

    不过不多见,也不等于没有,我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觉得算的上是上兵伐谋的一个典范。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军事家,他的一生中辉煌的战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平定中原的作战咱们就不说了,我最为欣赏李世民的作战策略是他对于少数民族的边疆战略。在我国的历史上,对外远征的战略很多,汉武帝,汉宣帝,包括李世民自己也亲征过高丽。但是李世民对突厥的政策,却是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李世民这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于忍耐与等待。从宣武门之变上其实他的这个特点就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不是重点。在李世民对付突厥的策略中,他可以很理智的看出突厥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而不去发兵攻打,等待他们的内部争斗,然后再坐收渔翁之力。不过这些都不是他上兵伐谋的典范,他上兵伐谋的典范之作是他对薛延陀的策略。

    李世民刚当上皇帝后不久,突厥和薛延陀便开始崛起,虽然李世民早就有心征讨这两个公国,但是为了避免对国力消耗得太厉害,李世民于是只好采用拉拢薛延陀的方式来对突厥形成打压。在唐朝的支持下,薛延陀猛攻已经如今已经开始呈现颓败之象的突厥军队,最终顺利得将东突厥给彻底消灭。这个时候,其首领夷男的野心膨胀,他向李世民提出和亲,他想娶一位唐朝宗室的公主。见到这样的夷男,李世民是很不痛快的,无论他再怎么表现的有包容性,但内心里还是对他们要看低的,而这个薛延陀的实力也不能再小看了,于是李世民想了一个很阴损的招数,他给夷男提出了一个很苛刻的彩礼要求,夷男费力送来的彩礼,李世民并不满意,而拒绝了夷男的和亲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薛延陀的国力。同时李世民大力扶持东突厥,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授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赐姓李)为乙弥泥孰可汗,使其率领十余万突厥之众重返白道以北。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使薛延陀不能直接攻击中原。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遣使备礼册命夷男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表面看这一举动是对薛延陀的优崇,实则就是分裂薛延陀的势力。

    在一系列的组合拳下,薛延陀最终发生内乱,大唐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他。当然这里面也有邦交,有战争,但他们都是辅助性的措施,对付薛延陀唐朝基本上就是,动了动嘴,封了封官,让他们跑了跑腿,几乎没有耗费任何国力,就解决了一个潜在的边患。

  • 天天向上的我 天天向上的我

    说到最经典,想到了美国对苏联的金融之战!

    这场战争,美国兵不血刃,花费极小的代价——大概几千万美金的代价,把整个苏联大部分国有资产几乎全部买下,使得苏联这个当时GDP占美国60%的超级大国,一下沦落为赤贫的末流经济国家,并且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这次金融战,美方成本极低,却打败了苏联煌煌数百万军队和无数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巨大军备。效果之显著,反差之大,效率之高,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苏联和美国这两个20世纪大部分时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超级大国,互相竞争了几十年,居然以这种形式落幕,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由于不想做伸手党,键盘技巧又不娴熟,所以我简要说说整个思路和过程。

    第一步 意识形态渗透

    到1990年的时候,正是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交接班之时。苏联经济开始疲软,美国派出大量人员,以金钱加关怀的方式,拉拢、策动、腐蚀苏联高官,同时通过多年宣传和渗透,美式自由和物质繁荣已经俘获了苏联人的心,苏联人对美国模式心生崇拜,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激烈的深刻的反思”。

    第二步 抛出并执行五百天计划

    当然这个五百天计划名义上是苏联人自己提出来的。其内容大概是:把苏联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私有化债券发给每个苏联人。按照计划评估,大概每个苏联人可以分到四五万美元价值的债券。私有化以后,苏联经济整体转向自由经济。苏联人很高兴啊,四五万美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改革顺利进行,国有企业债券顺利进入私人手中。

    第三步 美国人购买债券

    成立各种皮包银行,大肆吸储,较高利率大肆同行拆借,然后开始唱衰苏联国企。单纯善良的苏联人封闭了几十年,哪里懂经济的基本原理啊,完全没有企业市盈率、无形资产等等概念,看到国企效益不好,就天真的相信美国的谎言,觉得自己手中的债券值不了几个银子。通过这种手段,大量的债券顺利流入到美国手里,价格低的让人不敢相信!

    第四步 使卢布贬值

    债券虽然到手,也没法变现。借的钱总归要还吧?于是美国人开始唱衰卢布,四处散布卢布贬值恐慌情绪,并突然大量抛售卢布。同时“友好”的建议可以使用卢布自由兑换,打消苏联人对卢布前景的担忧。很快,原来国家的十万亿卢布,贬值了几百倍,只值百十亿美金了。可是美国还不满足,又友好建议叶利钦政府,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卢布,并将新卢布与美金挂钩,美金卢布汇率比1:5。就这样,通过这样种种的不可思议的神操作,卢布最终贬值一万四千倍,大部分苏联国企的资产,被美国几千万美金就买到了手!苏联近百年的努力奋斗成果,变成国家成功沦为一穷二白的赤贫之国。有人说,只要把苏联国企的土地里全部种满白菜,恐怕也不止这点银子。


    就这样,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苏联,就如像一个吃了蒙汗药的少女,被美国成功得逞,房费都不用掏。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对苏联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二战。

    从此世上再无苏联。

  • ?蓝蓝 ?蓝蓝

    首先,上兵伐谋的意思是指:用计谋取得胜利,所以历史上最经典的奇谋都是不动刀兵而战胜对手。但是既然楼主限定了战役,那么我们就来说道说道,何为经典?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

    一、这条计策前无古人。

    二、战役获得了丰厚的战果

    三、这条计策的实施是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原谅我对外国史不是很了解,只能说说中国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老板亲率大军20余万先取荆州,收编刘表部众,长坂坡击败刘备,此时的曹老板的大军只要渡过长江,大乔小乔就都进铜雀台了。可惜正要渡江的时候碰到小乔他老公——周瑜。你想人周瑜会乖乖把自己老婆送给曹老板吗?套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自己老婆被鬼子抓走了,咱屁都不放一个还算是爷们吗?于是抢先在赤壁给了曹老板一记闷棍,此时,曹军不吹不黑20万妥妥的,孙刘联军多少人?5万!不能再多了。当时是个什么形式?4-1的人头比,别说20万个人,就算20万头猪,周瑜抓三天也抓不完...呃,跑题了。此时曹老板内心真实想法搞不好是想架一座浮桥,让自己的军队骑马冲过去。当然史书上是说曹军不善水战,所以栓一起方便训练。

    结果对岸的周瑜一看,“乖乖,栓一条绳上的蚂蚱没见过,栓一条铁链上的船今天倒是真开眼了!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一条毒计:你说把这船点着了会怎么样呢?

    曹老板不傻,我看着你来烧我船啊?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就有人来献计了

    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最经典的呢?因为这是一条连环计,连续运用到了物理学中的动能,势能,天气学以及心理学等等范畴的奇谋,你就说经典不经典?

  • 月落西风 月落西风

    在三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交战双方为占据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的袁绍。

    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许昌为大本营严阵以待。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袁绍带着数十万大军南下,向曹操争夺中原的控制权。

    当时的曹操虽然是大汉的丞相,但各地诸侯却并不信服,尤其是袁绍这样割据一方的人物。

    双方正式开战后,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做先锋,首战信心十足。

    曹操阵营有许多畏惧袁绍的强大兵锋,劝曹操和谈,说难听点儿就是投降。

    只有荀彧,郭嘉坚持主张和袁绍对抗,因为他们认为袁绍虽然兵多,但长途跋涉不能打持久战。

    加上袁绍本人虽然貌似贤明,实际上刚愎自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

    只要首战打赢了袁绍,接下来的相对峙阶段,必然会让战局转变。

    曹操派关羽,张辽出战,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先后被关羽斩杀,让曹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曹操,献计烧了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

    袁绍没有了后方补给,想要尽快决战。

    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和袁绍两人走出阵营,开始叙旧。

    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他先向袁绍示弱,然后再阿谀奉承一番。

    表示天子刘协可以给袁绍,自己这个丞相也可以不做,只是想双方罢兵言和。

    袁绍听到曹操示弱,心里有了犹豫,一直没有下命令进攻。

    当时正值中午烈日当头,袁军面对太阳已经人困马乏。

    曹操的士兵则以逸待劳,并且派出一支部队绕到了袁绍大军的后方,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

    曹操见时机成熟,先嘲讽了袁绍一番,下令全线出击,一举击溃了袁绍。

    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这里也能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用谋略的人,而袁绍确实是一个名过其实的废物。

    官渡之战之所以称为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曹操的奇谋妙计占了很大的因素。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丫丫丫 丫丫丫

    兵法有云“兵不重伏”,在同一个地方多次设伏是兵家大忌,可是刘伯承却反其道而行,3天内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设伏,歼灭日军精锐400多人,战损比例罕见。

    这两次伏击就是抗日史上著名的七亘村伏击战,战斗规模不大,所运用的战术却足以成为经典传世。

    重叠设伏”,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战法。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成功伏击同一强敌,它的发明人是刘伯承元帅。这种战法,兵法中无记载,它打破了“用兵不复”的原则。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掠夺山西的煤炭资源,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国民党军队作战失利,仓皇溃退,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率领下,挥戈东进。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官卫立煌上将(1955年从海外回归祖国),顿感惊诧和内疚。在与刘伯承将军通话时,卫立煌说:国民党正规军装备好,熟悉阵地战术,尚不能阻遏日军侵晋,且竞相后退。八路军兵微械弱,缺医少粮,施行的游击战能跟日军相匹敌乎?盼将军谨慎行事……。刘伯承凛然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经过缜密的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第20师团的迂回部队,在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判断: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刘伯承判定日军将于10月26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即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计划在七亘村打一仗,钳制日军的迂回进攻,掩护娘子关友军。

    七亘村是一个理想的伏击战场,它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10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十分险峻。刘伯承经过实地侦查,选中了这个伏击阵地,随即命令八路军129师第772团第3营进至七亘村附近待机。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晓,测鱼镇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200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上午9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129师第772团第3营的战士们放过敌人的前卫部队,向它的本队突然发起火力袭击。地形选得实在太便利了,陡坡顶上八路军的机枪、步枪“哗哗”地往日军的人堆里倾泻着子弹,手榴弹只消打开保险盖垂直往下扔。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似的乱碰乱撞,死的死,伤的伤,有不少被挤下了深沟。在一阵短促猛烈的火力袭击后,战士们随着一片喊杀声,奋勇杀入敌群,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有几名日军被战士们逼到了断崖边,战士们边喊边示意他们缴枪投降。日军竟毫不理睬,端着刺刀反扑上来。战士们毫不留情地击毙了他们。2个多小时后,枪声、喊杀声渐渐沉寂下来,日军除少数逃回测鱼镇外,其余全部被歼。此战八路军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10余人。

    当天,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继续向旧关抄袭。他很清楚日军的意图是急于要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据此,他判断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七亘村仍然会是日军进军的必由之路,因为除此别无通道。再从日军目前的作战特点来分析,他们屡胜之后骄横得很,通常会发一股牛劲,向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毫不理会一些小的损失。况且根据“用兵不复”的原则,他们万万想不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于是,刘伯承断然决定还在七亘村再给日军一个突然打击。

    于是,刘伯承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刘伯承让129师772团主力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实际上第772团第3营绕了一回又返了回来,集结在七亘村西改道庙公路南侧山地里。

    28日晨,敌人的辎重部队果然循原路过来了,前后有100余名骑兵和 300余名步兵掩护辎重西进。他们毕竟吃过亏,一路上加强了搜索警戒,遇到有可疑处便发炮轰击。到了七亘村附近,他们更加小心翼翼,朝村里村外进行了反复的炮击。第772团第3营的指战员们隐蔽在灌木、草丛和石洞里,沉着镇定,不发一枪。

    11时许,日军进入了伏击地域。129师第 772团第3营的机枪、步枪一齐响了起来,组成了严密的火网。这次日军已有精神准备,一遇打击便就地组织抵抗。第3营的战士们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英勇出击,将日军截成两段。由于负责增援的第2营因雨天路滑,未能按时赶到,因此第3营没能将敌人全歼。战至黄昏,敌人乘夜色朦胧,突围而出,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向东退回测鱼镇。

    这次伏击,击毙日军百余名,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牵制了敌人,使困在旧关以南的国民党军曾万钟部1000余人,从敌人的包围中撤了出来。

    刘伯承把缴获的战马、军刀、大衣、罐头、香烟等战利品,送给卫立煌一部分。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

    第129师的2个团毕竟无法挡住数万日军的强大攻势,他们的积极战斗只能最大限度地起到牵制、迟滞敌人的作用。就在七亘村第一次伏击战同一天,日军攻占柏井,威胁娘子关与旧关国民党守军的侧背。娘子关防线上的国民党部队怕后路被切断,争相撤退。

    刘伯承将七亘村连环伏击战, 命名为“重叠设伏”。后来,不少国家的军事教科书增添了这一前无古人的战法。

  • 妄念 妄念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说历来战场上最上乘的用兵之道是凭谋略取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使敌退兵,之后才是使用武力来震慑对方从而取胜,至于攻城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伐谋”往往是在敌我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弱势一方的取胜之道,所谓伐谋者,以弱胜强,以险取胜。在小编看来,最能体现“上兵伐谋”之精要的战役便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渭水之盟。在这场几乎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以六骑喝退颉利可汗二十万雄兵,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在这场敌强我弱的较量中,李世民是如何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与谋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为新生的大唐帝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呢?我们下面来看来。

    说起东突厥的这次侵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梁师都”。

    梁师都何许人也?这并不重要,大家只需知道,梁师都在隋朝末年就割据夏州朔方,依附突厥对抗朝廷,大唐建国后第二年,梁师都便游说时任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之兄)处罗可汗全力进犯大唐,虽然此次进犯没有成功,但梁师都一直都在处心积虑的帮助突厥人,贼心不死,可见一斑。而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这次进犯与梁师都有非常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此人谋划的结果,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初,稽胡酋长刘成帅众降梁师都,师都信谗,杀之,由是所部猜惧,多来降者。师都浸衰弱,乃朝于突厥,为之画策,劝令入寇。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

    此段记载的大意不难理解,就是说梁师都极力说服颉利可汗发兵大唐,于是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合兵二十万进犯泾州,兵临武功,长安开始戒严。武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位于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不足二百里。

    此后颉利可汗一直打到泾阳,此处距离长安仅有四十余里,虽然尉迟敬德在此取得一场胜利,但突厥兵力众多,尉迟敬德也无法力挽狂澜,在加上守卫长安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李靖等大将大都在外短时间内又无法驰援长安,所以长安城危在旦夕。

    虽然形势危急,但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怯懦,相反,他很从容,他抓住了一个机会,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他“上兵伐谋”的表演。

    这个机会就是虽然有梁师都的策划,但颉利可汗依旧对长安城内部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于是他派了一个叫执失思力的使者去觐见李世民,目的是为了探听长安城的虚实,而就是这个决定给了李世民反败为胜的机会。

    执失思力来到长安后,便展现出他的傲慢,他对李世民说颉利可汗率领百万大军来攻打你了,执失思力此话的目的一定是向借此来暗中观察李世民的表现,如果李世民表现出一丝怯懦之意,那么他回去后将会毫不犹豫的劝说颉利可汗立即围攻长安,那么李世民是如何表现的呢?史书记载:

    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大意是说李世民很愤怒的斥责执失思力,我和你们可汗曾有过盟约,如今他背盟而来,我决定先斩了你以泄我心头之恨,然后再找他算账,结果此话一出,执失思力立即跪下请命,在场的大臣也都担心李世民此举会激怒颉利可汗,于是纷纷请求李世民让执失思力回去,而李世民却说道,此时放执失思力回去就是在向颉利可汗示弱,可以不杀他但不能放了他,于是便把他囚禁在门下省。

    囚禁颉利可汗的使臣是李世民“伐谋”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迷惑对手,不让颉利可汗了解到自己内部的虚实,那么第一步完成后,就要实行第二步了。

    囚禁了执失思力后,李世民便领着高士廉,房玄龄等五人出玄武门,骑马来到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见面,而在他们六人身后的则是李世民布下的疑兵,因为当时长安守军只有万余人,如果令所有守军出动,那么一定会向颉利可汗暴露自己的兵力,所以李世民对颉利可汗来了一次“空城计”,他令士兵举起旗帜,达到“旌旗蔽野”的效果,然后给颉利可汗一种错觉,让他认为守卫长安的士兵非常多,之后单独会见颉利可汗,斥责他的背盟之举,在李世民的威呵下,颉利可汗妥协了。

    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事实上,在颉利可汗还没有下定决心退军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对此胸有成竹了,他曾对左仆射萧瑀解释过,颉利可汗经过自己的这一番谋划一定会退军,他说:

    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李世民的这几句话准确的点出了此次“上兵伐谋”的精要,颉利之所以敢来侵犯,无非就是趁大唐刚经历了内乱以及权力的交接,如果此时闭门拒敌,那么他一定会认为大唐实力不济,如此一来,颉利定会全力攻打长安,到那时长安不保,大唐也将处在覆灭的危难之中,既然抵挡不住颉利那只有以计谋取胜,此时我们轻装而来,显示出对他不在乎的样子,甚至扣下他的使臣,让他感觉到我们并不怕他,再加上我们后方所展现的整齐的军容,他们此次进犯本就是怀有戒备之心,如此一来颉利就更无法探知我们的虚实,最终只能退兵。

    李世民仅以六骑喝退二十万突厥大军,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尤其是身为帝王敢于孤身犯险,此等魄力与谋略在众多帝王之中更是绝无仅有,小编钦佩不已。

  • 秋天和夜晚 秋天和夜晚

    明朝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了叛乱,这位宁王朱宸濠便是当年手握朵颜三卫,帮助朱棣夺取政权的宁王朱权的后代。

    当初朱棣要分一半江山给朱权,可是后来食言了。估摸着朱权他们家世代流传着这一怨言。因此朱宸濠想要给自己的老祖宗争取一点所谓的公平,于是在江西发动了叛乱。

    当时王守仁已经格完了竹子,这思路完全开阔了,也就是所谓的悟道了。因此他出来做官以后,带兵各种平叛,专门打击那些地方土匪。

    王守仁本打算去福建平叛,走到半路上,在江西丰城就听说了朱宸濠叛乱的事情。他丝毫没有犹豫,就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前往吉安,招募兵马。那么上兵伐谋体现在哪里呢?


    一、王守仁各种故布疑阵,让朱宸濠不知所措。

    当时王守仁手里没有啥兵权,因此只好就地取材,在当地招募乡勇。他最担心的不是朱宸濠北上,而是担心朱宸濠选择从江西直奔南京而去。

    如果南京被拿下了,那么南方的半壁江山,可就有全部丢失的可能了。至少从气势上,就输给朱宸濠了。因此王守仁的骚操作来了。

    首先,王守仁开始假传檄文到全国各地,让人家来江西勤王。其实他压根就没有这么做,这只是故布迷阵而已。

    其次,他又在宁王的老巢南昌城到处张贴檄文,檄文上的内容表示,明朝朝廷已经派了边军和京兵多达8万人前来镇压叛乱,从气势上就吓倒了朱宸濠。


    再者,王守仁告诉大家,自己在江西、湖广等地也招募了8万人马,和朝廷的军队并在一起,一共16万之众,就问你怕不怕。

    最后,王守仁又写蜡书给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刘养正,蜡书上让他们劝朱宸濠攻打南京。但是呢,又把蜡书故意泄露给朱宸濠。恰好这两位又主动劝朱宸濠打南京,这可把朱宸濠给气坏了,立刻表示要按兵不动,看看情况再说。

    其实当时呆子都知道,攻打南京绝对是上上策。可就是因为王阳明的这一波骚操作,使得朱宸濠完全处于懵傻状态,他甚至开始怀疑身边的人。

    王守仁一兵一卒没用,就将朱宸濠的数万叛军给摁在了江西,可见上兵伐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一种军事套路。


    二、围魏救赵,在王守仁手里依旧如鱼得水。

    围魏救赵是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常用的一种套路,这一套路之所以总是能派上用场,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对手的心理。

    其实在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王守仁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战术。朱宸濠被王守仁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一直到了十多天以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朝廷不仅没有派来8万大军,而且王守仁手里也压根就没有8万人马。因此朱宸濠立刻出兵,顺江而下,打下了九江和南康两座城,直奔安庆而来。

    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朱宸濠这是要攻打南京了。万一被他拿下了南京,那东南半壁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王守仁想到了围魏救赵的办法,他压根就带着兵马去支援南京,而是将组建起来的8万人马,带往南昌城。

    南昌是朱宸濠的老巢,也是他所有粮草辎重存储的根据地。如果这地方丢了,那朱宸濠可就无家可归了。而且王守仁摸清了南昌城内守备空虚,是很容易就打下来的。

    因此朱宸濠果断带着6万人马前来支援南昌,从而放弃了攻打南京的计划。等到朱宸濠回援南昌的时候,王守仁已经在鄱阳湖安排好了决战布局。

    这次终于不再小打小闹了,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给抓获了。整个叛乱维持了35天,王守仁空手套白狼,最终将朱宸濠给灭了。


    三、拍明武宗一个响亮的马屁,让他感到满足。

    明武宗朱厚照得知朱宸濠反叛,别提多兴奋了,自从上次亲征蒙古小王子以后,朱厚照对亲征充满了兴趣,可惜一直都没有发生什么战事。

    这次朱宸濠反叛了,正好是亲征的大好时机。因此朱厚照立刻收拾行装,整顿部队,打算和朱宸濠好好打一架。

    结果亲征的大军还没走到江西,就得到了王守仁平定叛乱的消息。这实在是太扫兴了,在朱厚照看来平定叛乱,似乎不是危机,而是玩乐的一种途径。现在玩乐的方式被王阳明给毁了,他心里当然不高兴。

    这个时候朱厚照身边的小人们,为了迎合朱厚照的小心思,主动申请,让王守仁把朱宸濠给放了,让朱厚照再抓一次。

    这可把王守仁吓坏了,这帮瘪犊子,就知道出馊主意。自己辛辛苦苦把宁王叛乱给平定了,你们还要放了他?又不知有多少百姓会遭殃。

    因此王守仁索性将朱宸濠交给了太监张永,表示这家伙是朱厚照亲自擒获的,自己没有寸土之功。这么一来朱厚照就很满意了,因为功劳都到了自己手里。

    王守仁平定叛乱,对大明朝是有很大功劳的,但是整个明武宗时期,都没有因此给他任何封赏,可见朱厚照是想要把功劳全都揽入怀中。

    不过不管封赏与否,王守仁都成功避免了大明朝生灵涂炭的局面,他的功绩是足以彪炳千秋的。


    总结:这场战争,最经典的还是上兵伐谋。

    王守仁,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阳明。他也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堪称是后世唯一的一位圣人,徒子徒孙遍布整个大明王朝。甚至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也曾经说过:一生伏首拜阳明。

    其实王阳明除了心学厉害之外,对军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王阳明看来,上兵伐谋,绝对比硬碰硬要强得多。

    在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前期是最精彩的。王阳明利用缓兵之计,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而且让宁王起了疑心,这为后来的战果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参考资料:《明史》

  • 爱哭又爱笑 爱哭又爱笑

    四渡赤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最精典之战。

  • 3悍侔iQ 3悍侔iQ

    1913年,也就是清朝灭亡后的第二年,虽然说清王朝是被和平取缔的,但北洋军阀在中原地区各种勾心斗角的斗争并不少,所以并不算太平。马克萨尔扎布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就准备带着蒙古大军南下多伦镇看看能不能从中捞点好处。当然,当时的袁世凯也不是什么好欺负的善茬,于是就让王怀庆率3000将士前往多轮镇驻守。

    王怀庆不负重任,一路势如破竹,屡屡大破蒙古军。事后,王怀庆得知这个事情的背后有着汇宗寺住持甘珠瓦尔的的影子,于是就派人暗杀了甘珠瓦尔。殊不知马克萨尔扎布竟然以此为借口再次率8000蒙古军把多伦镇给围了。接下来即将上演一出上兵伐谋的好戏。

    王怀庆

    好汉都喜欢结拜

    原来,王怀庆派去刺杀甘珠瓦尔的正是他的结拜兄弟高青山。早年间王怀庆因家道中落离家谋生,期间结识了高青山和李明珠二人,三人意气相投很快就以兄弟相称,结义金兰。从此三人以游侠自居,以铲除世间黑暗为己任。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了,王怀仁得知革命是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于是王怀庆就和高青山、李明珠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游侠毕竟只能拯救一小部分人,他王怀庆想要拯救天下苍生,但高青山和李明珠二人不喜被束缚,更向往自由自在的游侠生活,最终就只有王怀庆自己去参了军。

    不过兄弟三人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变淡,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于是就有了王怀庆让高青山刺杀甘珠瓦尔的那一幕。王怀庆希望战争可以因为甘珠瓦尔的死而结束,还多伦镇百姓的平静生活。殊不知他的这一举动反而让马克萨尔扎布以此为借口再次挑起了战事。

    骑在骆驼上的游侠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

    多伦镇再次被围后,王怀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先前的一系列战斗,他带来的3000兄弟此刻还能战斗的只有1000余人了,面对8倍于己的敌人,想要守住多伦镇可以说完全没有希望。因此王怀庆找来了自己的两个好兄弟,一起商量破敌之策。

    马克萨尔扎布见王怀庆不敢出城与自己决战,大致猜到了王怀庆此刻已经没有一战之力了,于是嚣张的提出想要自己退兵也不是不行,首先是交出刺杀甘珠瓦尔的凶手,然后奉上80000银元。王怀庆听后一口就答应了马克萨尔扎布的要求,说道:“80000银元不是小数目,你得给我点时间准备!”

    袁大头

    王怀庆自然不是真的答应马克萨尔扎布,只是借此稳住对方,再谋出路。高青山和李明珠二人作为性格豪迈的游侠,听后很是气愤,认为对方就是狮子大开口,立即就要杀出去与马克萨尔扎布死战。王怀庆成为将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比起二人来要冷静许多,他说道:“二位兄弟就这样杀出去与送死有什么区别?此事还要从长计议。”

    高青山听后也抓耳挠腮,显然是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于是说道:“这事是因我而起,实在不行就把我交出去。换全城百姓安危,我这条命也算值了!”

    王怀庆苦笑道:“你是我王怀庆的兄弟,我怎么可能做出出卖自己兄弟的事情呢?”

    刚说完,王怀庆突然如醍醐灌顶般有了主意,招手示意二位兄弟过来。王怀庆和高青山、李明珠耳语了几句之后,二人听后都觉得此计可行。高青山最是直接,自己找来绳子就把自己给绑了起来。而王怀庆则到城里的银号去筹集80000银元了。

    民国时期的银号

    一开始银号的掌柜根本就不同意,哪怕是王怀庆把嘴皮都说破了,银号的老板们都不同意拿出80000银元。王怀庆没办法,最后只能以军队威逼,见银号老板们很不情愿的集齐了80000银元,王怀庆说道:“我王怀庆说话算话,事后一定如数归还!”

    做好一切后,天色已经快亮了,此刻作为神枪手的李明珠正在擦拭和检查着自己双枪,因为一会他的任务最重要,不能出丝毫差错,准备就绪后,王怀庆趁着天色还没亮开,悄悄带着还能战斗的1000余战士从南门出了多伦镇,绕道北山埋伏在了蒙古军北撤的必经之路上。

    而李明珠也带着被绑好的高青山来到了城头,此刻马克萨尔扎布也率部来到了城外。李明珠和躲在大军中的马克萨尔扎布隔空喊了几句话后就下令让士兵打开城门。

    蒙古士兵

    好戏上演

    高青山自己反绑着双手独自走出了城门,对着蒙古大军喊道:“一人做事一人当,甘珠瓦尔是我杀的,我现在出来了,还望各位蒙古的兄弟放过城内的百姓!”

    听闻高青山的喊话后,蒙古大军出现了些许混乱,纷纷议论起来,称高青山是条汉子。而站在城头的李明珠也说道:“你们要的80000银元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就给你们!”说完,只见李明珠叫来了抬着装有银元箱子的几人,并下令打开箱子,让对面的蒙古军可以看清楚。

    大军围城

    这一下,蒙古军中更加混乱了。就在这个时候,李明珠见时机成熟,于是让几人将银元全部抛下城楼。这一操作,成为了压死蒙古军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已经出现混乱的蒙古军士兵见银元从天而降,完全不顾指挥,纷纷争夺起地上的银元。一时间,蒙古军中根本就不能再用混乱来形容了,相互践踏的事故到处都是。

    高青山见状,挣脱了本来就没绑多紧的绳子,从腰间抽出了四把飞刀,朝着蒙古军中就激射而去,此刻蒙古军中还没有弯腰争夺银元的就只有骑在马上匆忙指挥的马克萨尔扎布和身边的四个护卫。随着高青山的飞刀射出,马克萨尔扎布的四个护卫应声倒地。

    飞刀

    城楼上的李明珠见状,紧跟着掏出自己的双枪对着马克萨尔扎布就是“砰”、“砰”两枪,根本就没给马克萨尔扎布任何思考的时间,没有了人群的掩护,马克萨尔扎布就这样惨死在了自己的军中。

    随着马克萨尔扎布的死,李明珠朝着蒙古大军喊道:“马克萨尔扎布已死,放下银元和武器投降的不杀!”本来还在争夺银元的蒙古士兵此刻纷纷回头看向自己统帅的位置,哪里还有什么马克萨尔扎布,一个个吓得夺路而逃,路上还不忘抢夺同袍的银元。

    李明珠和高青山见状也不追击,只是让人收拢此刻在城外选择投降的那部分蒙古士兵。随着蒙古士兵的逃跑,远处也响起了枪声,王怀庆带领着事先埋伏好的战士也杀了出来。

    影视剧双枪大侠形象(李向阳)

    见路上还有伏兵,这些逃跑的蒙古士兵更是被吓尿了,又有大部分选择了放下银元和武器投降。部分抱着侥幸心理的蒙古士兵最终也只有少数逃脱,大部分都被这1000余战士歼灭了。

    战后,进行清点时,王怀庆从银号借来的银元只剩78101块,少了1099块。王怀庆当即将这些银元归还了银号,并表示差着的银元自己以后会补上。但银号老板们纷纷表示不用了,就当自己为多伦镇做的一点贡献了。

    结语

    此事本来只是在多伦一地的民间传说,称王怀庆、高青山、李明珠三位侠士智破蒙古军。一直到多伦县修订《多伦县志》时,这个上兵伐谋的经典战例才被人所知。不过在当时,袁世凯得知此事后很是高兴,还一度要派王怀庆到云南去剿灭蔡锷。王怀庆自然不会去做这种逆行倒施的事情,多次拒绝后也成功惹恼了袁世凯,最终被关押了起来,就在袁世凯要处死王怀庆的时候,袁世凯自己却先一步嗝屁了。

  • 樱子 樱子

    我觉得是越南战争: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胡志明宣布脱离法国独立,并在北越的河内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此之后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越南临时政府(南越)并就任国家元首。

    1954年,法国军队被北越军队包围,后来在中、美等国家的斡旋中法国投降,于是美国接过法国的接力棒,扶持并支持了新的民选政权,此时的越来实际上是南北分治的状态,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发现北越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向南越渗透,1955年,在美国的怂恿下,南越政权到处捕杀越南共产党,于是北越政府1959年决定武装推翻南越政权。越南内战正式开始。

    1962年,随着美国派兵介入,越南战争正式开始,此时正值中苏关系破解,但是同属共产主义的两国都积极支持南越,于是中国发声:如果美军部队越过北纬17°线(当时南越和北越的实际分界线),中国将视为全面战争,由于之前在朝鲜战争中中美直接较量过,再加上美国担心把中国逼急了会再次倒向苏联,所以,美国部队始终没有越过北纬17°线。

    越南战争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关系,但也正是中国军队当年果断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才能够给美国划定一条红线

  • 理想狂想者 理想狂想者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上兵伐谋的经典之作。

    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挥林彪、罗荣桓发起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乘胜追击,消灭了傅作义的主力35军,使北平成为一座孤城。

    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和”与“战”中,他毅然选择了光明,率部25万官兵投入到人民解放军行列。

    1949年1月16日,解放军代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与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签定了《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傅作义在协议上签字,至今北平和谈成功,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控制了华北的主要城市,使北平免遭战火之灾,保护了这座城市的古文物和建筑。

    傅作义将军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起洁-薛9531 起洁-薛9531

    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3月的时候,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变了战略,以重兵进攻陕西,山东两解放区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毛泽东同志在5月4日和5月8日两次急电刘伯承和邓小平,要求他们尽快结束豫北反攻转入休整,争取在6月跨过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吸引蒋介石在陕北及山东的兵力。


    刘邓大军孤军深入敌后,进行无后方依托,无粮弹借机,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以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刘邓用短短的十几天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全军上下士气高涨,准备大干一场。


    6月30号的时候,刘邓大军趁夜色强渡黄河,蒋介石精心构筑的河防工事立刻瓦解,蒋介石对部下宣称黄河口以下的半条花园足以顶得上40万大军,这就是蒋介石40万大军的,你没想到这么中看不中用啊,过了黄河之后,邓小平回答回头看着滔滔东流的黄河。对刘伯承说道,今天是党的生日,我们可算是送了一份厚礼,刘邓大军过河后,毛泽东主席欣喜万分,顾祝同接报后,相信项羽兵者诡道也他该不是在跟我玩草船借箭吧,蒋介石接到顾祝同的电报,他原本以为刘邓大军会驰援陕北,可万万没想到刘邓大军会孤军杀入黄河天险进入鲁西南作战。于是蒋介石电令三个师追击刘邓大军。这三个是由王敬文率领拦截刘邓大军,蒋介石并未抽调陕北和山东的兵力回援。
    蒋介石那时见强攻不成,想来个智取,他从空军司令部获悉,黄河上游的洪峰快到了,又打起了黄河的主意,他第1步计划是先派飞机炸掉黄河大堤下,吓唬刘邓大军撤往黄河以北,若不成功,再采取第2步,引黄河之水进入废黄河江河流动大军控制在鲁西南地区。
    黄泛区是蒋介石在1938年6月时的时候为了直接日军的进攻,不顾数10万死,炸开黄河西,花园口造成黄河水泛滥的数万平方米的沼泽地,黄泛区没有人烟,行军食宿且十分困难,为了争取胜利,刘邓大军命令,部队轻装前进,刘邓大军经过没过膝盖的沼泽地,一夜的急行军,刘邓大军用毅力战胜困难,通过了黄山区。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将士将高喊着口号,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陆续到达了大别山区,突出了蒋介石到河北区隆大军到达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心急如焚的毛泽东主席在大会伤对周恩来说,我们终于熬出头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如一把钢刀,直插蒋介石国统区的心脏,直逼武汉和南京吸引了陕北山东的蒋介石国民党军,为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作出了重大贡献,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同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也是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一场战役。

  • 开心干净 开心干净

    淮海战役。因为在辽沈役前,我军就占领锦州,使东北敌人未逃到华东。

  • 殇紫唐糖 殇紫唐糖

    《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如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 大白菜 大白菜

    上兵伐谋,这是做事的最优选项。能用智慧以平和方式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去靠强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这也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所在,有这么一部分人凭借着自己人高马大,做的一些事不怎么利己还损害别人,这就是缺乏智谋的一个表现。究其原因,除了智商因素外,与不学习经典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勤能补拙,多学习没有坏处。下面笔者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一下上兵伐谋的实际应用及其重要性。

    说起谋略,秦国在这方面做得十分突出,把几个诸侯国玩弄于指掌之中。秦国想让闹事的楚国臣服,要怎么办?太多人想的就是要打服了他,不过大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在几大诸侯国争霸的情况下,任何两个国家火拼的话,无疑就是让其他诸侯国坐等得利,所以明智的君主会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秦国就是用的谋略与威慑让楚国臣服了十七年。

    用谋略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显然秦国对此把握的十分到位。秦国警告楚国,在夏季涨水的时候,蜀地的军队乘船用五天的时间就能到达郢都,汉中的军队用四天的时间到达五渚,陆军在从宛东集结出发之下随邑。凭借着速度之快,你们楚国根本来不及准备抗击,现在还想着联合天下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这不是做梦呢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术透露,没有动干戈就让楚国认了输。

    这威慑在哪?就是不告诉你什么时候打,让你天天的紧绷着弦,难受着你。因为每一个国家都不是跟一个国家作战,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一方,其他地方肯定会有破绽,会遭到别人的进攻。所以秦国这不战而让楚国臣服,这是相当成功的一个谋略。不只针对楚国,秦国也这么警告过韩国,告诉自己的作战方针,让韩国也臣服了;秦国也警告过魏国,把自己针对他们的作战方式详细说了一遍,魏国也侍奉了秦国。这些国家都老实了,秦国就开始蚕食天下,扩张自己的领土。

    上兵伐谋事例,在当今就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例如一国由于实力的原因,打架还不敢打,就只能整天的嚷嚷这,嚷嚷那的打嘴战,目的就是想用胁迫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一看自己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好处,那就继续升级嘴战,让事态看起来有扩大的意思。但是他们也明白,如果真的做了,那只是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那些狠话也就是说说而已。这就是上兵伐谋的应用,不过用的对象错了,所以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对那些弱小的国家,他们早就撸袖子干起来了,才懒得费口舌。

    工作当中也有“上兵伐谋”类似的应用,一些制度的制定就是需要人们来遵守,但是会有一部分人不拿制度当回事。为了让员工避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也就是明知故犯的错误,惩罚的对象不是犯错的个人,而是他所在的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好面子,不愿意牵连别人,但这个策略会让你打消“一人做一人当”的念头,从而让所有人都注意遵守这个制度。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上兵伐谋的重要之处。如果你也想应用自如,请多多学习历史经典。

  • 大炮哥哥 大炮哥哥

    就上兵伐谋而言,有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民族,自然是世界军事史林中的翘楚。没有之一,唯有第一。虽然并非我们历史上的每场战争都经典,但是得益于灿烂的军事文化,很多统帅在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智谋的威力,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这些经典战役中非要寻出一个最经典的话,我觉得赤壁之战至少可以占得一席之地。

    建安十三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北方。腾出手来的曹操,开始了他的南进计划。他南进的首要目标便是其觊觎已久的荆州。荆州得手之后,益州自然不在话下。一旦得到此两州,曹操的实力将无人能敌。接下来,拿来祭旗的便是曹魏的最后目标——东吴。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孙权不得不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就此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为何说赤壁之战是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我们需要好好分析。

    智计百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连环计:曹军不习水战,庞统给曹操献计用铁链把战船连接起来,表面上是为了解决曹军晕船问题,实际上是为日后火攻曹军做准备。
    2、瞒天过海:阚泽是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
    3、苦肉计:黄盖当面顶撞周瑜遭杖责,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黄盖诈降曹操,趁机火烧曹军
    4、欲擒故纵(周瑜对蔡中蔡和使用)
    5、借刀杀人:周瑜将计就计,借曹操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蔡瑁和张允。
    6、无中生有(诸葛亮对曹操使用)
    7、反间计:曹操派蒋干劝降周瑜,周瑜将计就计,曹操中了反间计。
    8、草船借箭——虚张声势计,
    9、舌战群儒——激将计,
    10、巧借东风——金蝉脱壳计。

    以上便是在赤壁之战中用到的计谋,真可谓是智计百出,层出不穷。

    而且,几乎个个都是经典的所在。一环扣一环,一计接一计,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堪称兵法教科书级的存在。给人的感觉这不是在打仗,而是用谋略演绎出来的暴力美学。真正的战争反而被掩盖了锋芒,并不显得如何华丽,所有的精华都是在兵戈的背后。

    善用天时,巧用地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便得于赤壁之战。

    话说一代奸雄曹操自然也考虑到将舰船连在一起的弊端,然而他对江东的天时也颇有一番研究。冬季几乎都是西北风,所以曹操才放心大胆的让手下如此。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却通过夜观天象,推定天时将变。而盛传的诸葛亮习得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诸葛亮对星相了解的更加透彻,最终利用了天时而已。

    地利的使用那就更多了。

    在料到曹操败退之后,必然沿途会经过哪些道路,于是安排关羽等人按下埋伏。此后事态的发展完全在诸葛亮的布置之中。败退的曹军几乎是被冥冥之中无形之手的指引之下,沿着诸葛亮的设计逃串。而蜀汉的军队更是埋伏的恰到好处,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痛打了落水狗。若不是关羽关键时候故意放水,曹魏真的可能就因为赤壁之战而江山易主了。

  • 垂柳阑干尽日风 垂柳阑干尽日风

    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来到中国,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待。蒙哥马利元帅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极为赞赏,他对毛泽东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不想毛泽东却微笑着摆摆手,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军事生涯中的经典战役,挽救了工农红军。虽然从战绩上,没有消灭多少国民党军,但是却让红军甩开了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

    长征开始,八万人的部队,几个回合下来就剩一半,许多著名的早期领袖、英雄将帅,都成了弃子,要么被俘,要么自杀,要么阵亡。这时的红军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努力下,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了决定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取代博古,担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由周恩来在军事上主要负责,增补毛主席为中央常委,并由毛主席协助周恩来负责指挥红军作战。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又回到了中央领导工作岗位上,重新负责指挥红军。

    毛泽东开始了中国军事史最伟大的微操表演:放弃土城,西渡赤水;杀个回马枪,东渡赤水,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在娄山关,他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佯攻迷惑对手,北进西渡赤水,痛饮茅台酒,进入川南;敌军重重包裹、层层堵截,红军再折向东,兵分两路,一路诱敌,一路直逼贵阳。

    吓得敌军统帅连夜准备逃跑,各路军阀赶来“勤王”,两路红军虚晃一枪,再入云南,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包围圈,转危为安。

  • 吃货 吃货

    除了诺曼底登陆,小雪再想不起还有别的能够形容题主所说的最经典战役。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战役,那就浩如烟海了。而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还是1944年6月由英美蒙军发动的诺曼底抢滩登陆作战,此次战役,是二战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抢滩登陆作战,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17.6万人由英国通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背景:英美盟军抢滩登陆作战,目的是为了缓解苏军的压力,当时德军已经攻击到苏联斯大林格勒了,这个时期,对德军采取两线作战,牵制其兵力,是最好的办法。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下令,开始通过英吉利海峡,这场在战争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战例由此开始。

    这场被麦克阿瑟称为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在以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而结束。

    战略意义:诺曼底登陆的初衷是为了抢占法国的一个点,作为后续部队的中转站,从而为攻击德国本土做好准备。

    17.6万人横渡英吉利海峡,这在战争史上还是没有的,尤其是海陆两栖作战,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演练。

    德军大败,客观上为苏军反击铺平了道路

    其实诺曼底登陆作战开辟第二战场这个方案,早在1942年斯大林就已经提出来了,只是当时丘吉尔孤立无援,美国并没有参战,这个方案后来才没有进行下去。

    抢滩登陆以后,隆美尔率领的5个装甲师被英美盟军打了个稀里哗啦,五个抢滩登陆点让隆美尔防不胜防,最终无力回天,大败而归。

    1944年7月以后,盟军开始全面登陆,基本上完成了对希特勒的三面合围,西欧战场告捷指日可待。

    小雪微鉴:诺曼底登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缓解了苏联战场的兵力悬殊的压力,这场抢滩登陆作战,规模之大,耗时之短,各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之强,都是绝无仅有的,最终,盟军攻入德国本土,希特勒彻底灭亡。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 古大咪 古大咪

    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出处:

    《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上兵伐谋”的主要意思就是通过谋略而不通过武力而获得胜利。进一步引申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里面的重要思想。

    所以说“上兵伐谋”的最经典战役先排除那些通过武力获胜的战役,哪怕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一定就符合“上兵伐谋”这个特征。例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了。

    管仲楚国购鹿计:

    管仲辅佐齐王称霸后,楚国不听号令。当时很多将军请命去攻打楚国,管仲摇头说。楚国不弱,一打战不知要死多少人,还劳民伤财。于是出了一计。派一百多名商人去楚国买鹿,宣扬说,“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当时鹿比较稀少,只有楚国有,楚国人只把鹿当成可以食用的动物,几枚铜币就一只。当时楚王还很高兴,十年前卫懿公好鹤亡国。觉得齐国也要亡了。

    不久齐国商人把鹿提到40枚铜币一只,楚国农民不种地,把锄具造成猎具去猎鹿,士兵也纷纷偷偷去猎鹿。结果不久后导致,地没有人种,楚国人民各个特别多铜币却没有地方买粮食。管仲又号令各诸侯国禁止与楚国粮食买卖,楚国士兵,战马不久都饿瘦了,这时候管仲觉得时机一到,立马出兵。还没打,楚国就投降了。

    类似的还有买狐降代,买鲁衣制鲁等

    管仲的这些经济战才可以称为“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了。

  • 帕丁顿 帕丁顿

    都在说毛主席的操作,我这里也举一个蒋委员长上兵伐谋的例子,就是北伐战争后他如何兵不血刃解决桂系、夺取两湖的经典操作。

    新桂系作为北伐军主力之一,在武昌、南昌、南京几次战役中都屡建奇功,帮了蒋介石大忙,但所谓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当北伐战争已经结束时,蒋桂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新桂系从刚出发时的一个广西,到战争结束时又占领了湖南湖北和北平唐山,从南到北排成一字长蛇阵,小诸葛白崇禧经常美滋滋得自吹自擂:当年太平天国也不过如此。

    新桂系的翘尾巴就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他对手下黄埔学生说:白崇禧李宗仁这是要模仿洪秀全作乱!

    由于在全国军队缩编会议上谈崩,蒋介石与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三个盟友最终谈崩,并决定先拿新桂系开刀。这时桂军在湖北有五个军,在唐山有三个军,蒋介石为了达到兵不血刃消灭敌人的目的,先派人调查了新桂系矛盾,得知:

    刘兴原先是在唐山的三个军中的军长,后来被白崇禧撤掉职务赶出部队,因此他对白崇禧一直怀恨在心。其实这三个军都是原先唐生智的部队,白崇禧的嫡系只有一个旅,蒋介石便给了刘兴一笔钱,让他去游说旧部,驱逐白崇禧,并把他们的老上级唐生智给送过去。

    在湖北的桂军五个军由19军军长胡宗铎统一指挥,他在刚从广西出发时只是个团长,而广西时期的旅长李明瑞现在仍是师长,提拔如此之慢这让李明瑞非常不爽,更可气到是胡宗铎经常拖欠李明瑞工资。蒋介石于是给了李明瑞亲戚俞作柏一笔钱,让他去游说李明瑞倒戈,并许诺事成之后让李明瑞当广西省主席。

    1929年3月,蒋介石正式动手,集中所有嫡系部队,分两路进攻武汉。胡宗铎斥巨资在武汉修筑了庞大的防御工事,想用诱敌深入的方式和蒋介石决战,结果李明瑞收了钱,马上带领战斗力最强的第7军1师跑路,其他两个师也都跟着跑了,这下胡宗铎的防御部署出现重大漏洞,已经来不及调整,他只好带着部下仓皇逃出武汉。一路上桂军四个军吵吵嚷嚷 ,缺兵少粮,最终都投降了蒋介石,至于胡宗铎本人,蒋介石则送了笔钱给他,让他去享清福。这样蒋介石就兵不血刃吞并了湖北,湖南军阀何健也跟着倒向蒋介石。

    在唐山北平那边,唐生智的旧部三个军的将领都被刘兴说服,甚至要把白崇禧捆起来,但另一个军长廖磊和白崇禧私人关系不错,把他偷偷放走了。

    在南京参政议政的李宗仁听说湖北和唐山都完蛋了,吓得溜到租界,坐船逃回香港。

    再说那个李明瑞拿了蒋介石的钱后,一路杀回广西,收复了白崇禧留在广西的旧将,名正言顺得当上了省主席。

    这样新桂系在北伐战争中建立的“新太平天国”,在蒋介石的分化瓦解打击之下,仅仅几天时间便彻底灰飞烟灭。这也显示出,蒋介石对付各路军阀,还是有点手段的。




  • 荔关。 荔关。

    最经典不清楚。刘秀击败铜马军倒是很经典,用少围多,迫使多的一方投降。

  • 尔雅 尔雅

    符合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我认为要符合以下几点:1、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起决定性作用。2、作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3、影响力巨大而深远。其中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回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随机,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三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 ,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挺进。红3、5军团在红1军团一部兵力协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军候之担部和川军郭勋祺部两个师的追击和堵截。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渡赤水河。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 ,准备相继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减,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我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是日中午,我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向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引敌向西。我主力则以快速的行动回师东进,于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28日,红军穿过鸭溪、枫香坝之间的敌碉堡封锁线,直达乌江北岸。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敌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渡过金沙江挥师北上。我军南渡乌江后,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边境有数旅滇军据守,不利我军北进。毛泽东在部署我军作战行动时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东的瓮安、黄平方向佯动,摆出东出湖南与红2、6军团会合的姿态,主力则经息烽、扎左,直趋贵阳。此时,蒋介石已由重庆赶赴贵阳坐镇。当时贵阳及近郊守敌仅有4个团,蒋介石感到守备空虚,既怕我乘虚攻占贵阳,又怕我东进湖南与红2、6军团会师,故而急调龙云主力3个旅兼程增援贵阳,令薛岳兵团和湘军何健部在川黔湘边界布防堵截。在滇军主力已完全东调的情况下,我红1军团于4月9日突然对贵阳东南之龙里镇实施佯攻,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我主力却从贵阳、龙里之间突过敌军防线,以每天120里的行军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15日渡过了北盘江,并相继攻克贞丰、龙安、兴仁、兴义等城。蒋介石对我军神速西进大为震惊,急调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和湘西3个师以及滇军一部,沿黔滇公路对我实施追击。与此同时,原留乌江以北的我红9军团,在胜利完成了牵制任务后,也已进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区。


    4月下旬,当我军威逼昆明城下时,各路敌军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占领杨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进。红1军团经武定、元谋抢占了龙街渡;红3军团经马鹿塘抢占了洪门渡;中央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经龙塘进至绞平渡,其先遣队干部团一部已先于5月3日晚在绞平渡偷渡成功,全歼对岸守敌,并击溃了川军两个团的增援,俘敌600余人,控制了渡口。由于龙街渡江面宽且有敌机骚扰,洪门渡江流湍急,均不利于我渡江,中央军委决定,除留红3军团第13团在洪门渡过江外,红1、3、5军团自5月3日至9日,利用仅有的七只小木船,全部由绞平渡渡过了金沙江。北路的红9军团,也与5月4日、5两日,在会泽西北的巧家附近渡过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尾追之敌全部被我抛在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狂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河示意图


    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我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战略计划。最后,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我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红9军团部分干部在陕北合影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中央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结语 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的神机妙算,使红军在运动中调动、摆脱和歼灭了敌人,牢牢掌握战役的主动权,时刻处于不败之地,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在四渡赤水之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新领导,之所以用兵如神,一反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就在于谋略上高敌一筹。无论是攻防、打走、进退、集散等作战行动,都能巧妙运用虚实变化,迷惑敌人,打乱敌人的部署,隐匿自己的企图。”

  • 宣告 宣告

    我认为是五年以前的伊核谈判。伊朗人凭着高超的智慧和谈判技巧,硬是把一触即发的战争危险扳成了双赢的局面。

    伊朗人有“把柄”在美国以色列手中,凭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伊朗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但伊朗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利用谈判“缠”住了其它谈判方,拖延了时间。完成了战略部署。底气是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没有违反核不扩散条约。底线是不能伤害伊朗的根本利益。

    具体谈判时,伊朗核谈代表有时强硬的无以复加,在谈判即将破裂时,又在一些枝节小问题上让步。时而又军演展示肌肉。这让美国非常头疼又无可奈何。最终签订了双赢的《伊核协定》。

    在美国两年前退群时,伊朗并没有退,这就让美国在世人面前输了理。伊朗站据了主动。

  • ? Regret. ? Regret.

    毛主席当年备粮备战备荒,阻止苏联入侵能算吗?

  • 升学生每 升学生每

    我认为是背水一战,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

    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进入相持阶段,汉王刘邦派韩信率三万新军攻灭赵,魏,齐等国,然后从后方对项羽发起进攻。

    行军必须要走井陉口,赵军谋士李左车建议赵军主帅陈余,只守不攻,封闭陉口,并派兵切断韩信粮道,汉军必败。

    陈余认为兵力十倍于汉军,遂不予采信。

    韩信渡过大河后,沿河列阵,告诉众军士要奋勇杀敌,以求死里逃生,同时派二千轻骑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

    赵军对汉军发起猛烈进攻,汉军因逃无生路,只能拼死抵抗,赵军久攻不下,陈余只能不断增派兵力,大营中几近无人,埋伏的汉军冲入赵军大营,将赵军旗帜换成汉军旗帜。

    战至傍晚,赵军兵饿马乏只好撒兵明日再站,但一看大营全是汉军旗,以为汉军己占领大营,遂惊恐四散,汉军大胜✌。

    战后,参军曹参问道,将军此战全胜,但不谙兵法。

    韩信说:新军,不耐久战,如处生地,见赵军势大,必溃。然处死地,溃亦死,只能死战求生。

    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就是说的这个战法,怎说不谙兵法。

    五百年后,刘裕亦背靠大河,摆下“却月阵”大败北魏铁骑,背水一战遂成绝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lukas75 lukas75

    那自然是孙膑的围魏救赵,上兵伐谋,是指从多个方面出力达到唯一的目标


  • [已注销] [已注销]

    罗马与迦太基的汉尼拔进行的坎尼战役

    彻底改变了西方的战术模式,从重步兵列阵互砍到开始注重骑兵和机动性,战术灵活性培养。

    汉尼拔首先安排迦太基骑兵先歼灭敌方骑兵,并故意安排孱弱中阵步兵和罗马军团互砍使罗马步兵和指挥官轻敌冒进,而迦太基两翼则是强势步兵和罗马僵持不下,最后罗马中阵成为凸出部。而在迦太基骑兵战胜罗马骑兵后以机动性迅速封死了罗马军团的退路,使得包围圈封死,并彻底屠杀了上万罗马军团

    整场战役淋漓尽致体现汉尼拔指挥才能和对对方将领在心理学博弈上高超,其对机动性理解更是在当时在西方无出其右

    而且战役本身虽然就是步兵线对砍,骑兵偷屁股,但这是当时西方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当时只有汉尼拔玩的转的手艺。(虽然后面西庇阿也学会了)而且对于西方和整场布匿战争,利用骑兵机动性和偷袭大后方是汉尼拔从无到有创造发扬光大的,这场战役后罗马才痛定思痛明白了机动性和骑兵的重要

  • 一笑而过 一笑而过

    李靖灭东突厥汗国,所采取的谋略最神妙,付出的代价最小,赢得的胜利最彻底,产生的影响最大。可谓千古第一战。只可惜后人大多只知其胜之形而不知其所以致胜之形也。

  • 炮阿 炮阿

    美国西点军校认为中国的“三大战役”排行榜——

    第一名是淮海战役;

    第二名是辽沈战役;

    第三名是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以少打多以弱胜强歼敌五十五万

    辽沈战役以多打少以强凌弱歼敌四十五万

    平津战役只打了天津一仗,北平和平解放无战事,绥远董其武起义没打仗,平津战役的军事意义并不大

    美国西点军校就十年如一日每年都组织教官和学员现场调研淮海战役

    英军蒙哥马利元帅访问中国时会见淮海战役国共两军主帅,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一百万军队都那里去了,要知道有一百多万军队是不容易被消灭的

  • 大大超人 大大超人

    历史上最经典、最长用的上兵伐谋是反间计,它出现于春秋,《孙子兵法》第一次系统的阐述,解释了反间计,兴盛于战国。长平之战时,它第一次光明正大的蹬上了历史舞台,展现出其巨大的威力!此后一大批举世无双的当世名将被其毁掉!

    战国四大名将有三位直接或间接的毁于此计!!!!

  • 绒花 绒花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用兵的上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其次是攻克敌人的外交、军队和城池。

    交战双方都很看重胜利的性价比,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的,谁抢占先机把对方的谋伐掉,就直接能让对手瘫痪,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高手。

    有个很经典的古代战例,叫做“折冲樽俎”的典故。折冲,是古代一种战车,叫折冲骑,能阻挡对方的冲锋。等对方冲过来的时候,挡住他,就像把刀折断一样,折断他的冲锋。樽俎,是酒器。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谈判中就能制敌取胜。

    折冲樽俎讲的是春秋齐国晏婴的故事。晋平公想攻打齐国,派范昭为使先去刺探,齐景公设宴招待。酒至半酣的时候,范昭对齐景公说:“我想讨您杯中的酒喝,不知道行不行?”齐景公说:“这有何不可!来人,把我杯中酒倒给客人。”范昭一口干完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给双方斟酒,晏子却喝道:“且慢!给国君换一个新杯子!”

    范昭不高兴,装着喝醉的样子,又对太师说:“我想跳支舞,能为我奏成周之乐吗?”太师冷冰冰地说:“这个曲子,我们不奏,您自便吧。”这句话,把范昭给噎的,起身就走。

    范昭一走,酒宴不欢而散,齐景公很不高兴的问:“今天你们是怎么回事,这大国使者,观摩我们的政治局势,你们惹他生气,有什么好处呢?不是惹麻烦吗?”晏子说:“主公,您看这范昭,绝非不懂礼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们挑事。君臣有别,要国君杯里的酒,就是挑衅试探。所以我给您换一个杯子,不跟他喝一个杯中的酒,那样会乱尊卑。”太师说:“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不是人臣能舞的,当然不能给他奏。”

    范昭回到晋国,回报晋平公说:“齐国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子识破了。想犯乱他的礼仪,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贤臣啊!”

    孔子赞叹这件事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你看,晏子在举杯谈笑间,就伐掉晋国想要进攻齐国之想法,从而击退千里之外的敌军。这就是“上兵伐谋”。

  • 少年 少年

    伐谋 伐交 攻城,从军事角度是军事计划,野外交战,城市战。军事计划是目标,供应,通信,部署,机动,后备,战术,作战,指挥链条,组织等。有计划后,计划优先在野战中歼敌,敌人守城在没有重炮时代更难。破坏对方计划是首要。

    四度赤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密码,了解其计划,可以在敌军中穿梭。

    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烧了袁军粮仓,袁军恐慌大败。

    最近电影《八佰》讲得四行仓库保卫是政治高于交战例子。400人队伍,在世界舆论和国内人民面前展现不屈服和有能力军队。后来看,有很多表演,谢晋元在公众面前冒险亲手射杀日军,迎来掌声;在记者摄影机下,整齐得队列;杨慧敏送国旗后摆拍。最后,虽然未达成外交目标,但是国际和国内舆论是一边倒。战争不只战斗,是政治继续。

  • 丫丫 丫丫

    我国的三大战役及若曼底登陆战及莫斯科保卫战及英国的本土保卫战盛称之为世界性的典型战役。

  • 广州360推广 广州360推广

    公元5-600年期间,拜占庭皇帝的大将贝利萨留斯。公之600年后期的阿拉伯帝国的大将卡立德,都是上兵伐谋的经典。

  • 啦啦啦 啦啦啦

    小编将知道的几个伐谋的战役列一下,供大家分享。

    1、草船借箭

    如果大家有看过《三国演义》必定也知道,草船借箭的典故,让人折服诸葛亮的才智。而其实《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阵营,准备大致计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正当孙权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发现了,孙权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于是曹操下令让将士们只射箭,不追击。于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过来,把船的一侧全都都射满了箭,正当孙权的将士们无计可施之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也射满箭。就这样,船两边受力达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孙权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上万支箭,然后满载而归,安全返航。


    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得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2、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的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3、闪电战 - 二战德军对西欧五国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数百架重型轰炸机飞临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上空,开始对重要战略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由此拉开了德国与西欧五国的全面战争。由于德军采用的是突然袭击,同盟国方面损失惨重,所有重要桥梁、重兵集结地、铁路枢纽以及机场全部在德军的第一波中被彻底摧毁。


    与此同时,在比利时与卢森堡接壤处的森林中也突然涌出了数十万德军装甲部队,等同盟国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一枪未放就被德军成功包抄,由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装甲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彻底击垮了法军的主力部队。在缺乏有效防御体系的情况下,同盟国参与兵力只能收缩防线,步步抵抗,5月14日荷兰投降,5月26日英法联军开始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两天后比利时投降,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一周后法国宣布投降,最终德军仅用时一个月就将整个欧洲大陆全部收入囊中。


    在整个西欧作战期间,德军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50万,3000余辆坦克,4500架飞机,同盟国参战兵力达到300万,3600辆坦克,2000余架飞机。战役结束后盟军伤亡36万,被俘190万,德军伤亡15万,至此德军实际控制了法国西部的所有出海口,加上意大利的北非军团配合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整个地中海全部被沦入轴心国之手。

  • 小时的潇洒 小时的潇洒

    小编将知道的几个伐谋的战役列一下,供大家分享。

    1、草船借箭

    如果大家有看过《三国演义》必定也知道,草船借箭的典故,让人折服诸葛亮的才智。而其实《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阵营,准备大致计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正当孙权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发现了,孙权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于是曹操下令让将士们只射箭,不追击。于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过来,把船的一侧全都都射满了箭,正当孙权的将士们无计可施之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也射满箭。就这样,船两边受力达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孙权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上万支箭,然后满载而归,安全返航。


    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得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2、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的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3、闪电战 - 二战德军对西欧五国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数百架重型轰炸机飞临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上空,开始对重要战略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由此拉开了德国与西欧五国的全面战争。由于德军采用的是突然袭击,同盟国方面损失惨重,所有重要桥梁、重兵集结地、铁路枢纽以及机场全部在德军的第一波中被彻底摧毁。


    与此同时,在比利时与卢森堡接壤处的森林中也突然涌出了数十万德军装甲部队,等同盟国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一枪未放就被德军成功包抄,由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装甲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彻底击垮了法军的主力部队。在缺乏有效防御体系的情况下,同盟国参与兵力只能收缩防线,步步抵抗,5月14日荷兰投降,5月26日英法联军开始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两天后比利时投降,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一周后法国宣布投降,最终德军仅用时一个月就将整个欧洲大陆全部收入囊中。


    在整个西欧作战期间,德军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50万,3000余辆坦克,4500架飞机,同盟国参战兵力达到300万,3600辆坦克,2000余架飞机。战役结束后盟军伤亡36万,被俘190万,德军伤亡15万,至此德军实际控制了法国西部的所有出海口,加上意大利的北非军团配合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整个地中海全部被沦入轴心国之手。

  • 眷恋太阳 眷恋太阳

    空城计

  • 略过 略过

    明修栈道,喑渡陈仓。

  • yvonne7? yvonne7?

    应该是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在以斯大林为统帅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抗战,战争之惨烈,牺牲人数之多,此战决定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政营的胜利,如果莫斯科被德国战领,世界历史要改写,所以我个人认为此战是最经典战役之一。

  • 一日两瓶益力多 一日两瓶益力多

    毛泽东思想是西方世界的掘墓人。

  • 我要更努力 我要更努力

    中国的三大战役、参战兵员、民夫过千万、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典范

  • 汤勺 汤勺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特别精彩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袁绍那方可有10多万人,曹操却只有几万人。兵力差距如此悬殊,曹操依然赢得漂亮。可见打一场漂亮的仗,光是靠人多是不行的,还得要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什么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那么多场精彩的战役,哪一个是兵伐谋最经典的呢?我个人认为是奥斯特里茨。这场战役充满了传奇色彩,有人认为它是拿破仑巅峰时期的作品。说到拿破仑,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位枭雄。人家可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在世界上那也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位英雄。

    ㈠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指挥水平得到完美体现

    一场战争要想获得成功,其领导者一定要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水平。要带好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真正做到了洞悉全局。面对俄奥普三国军队夹击,法国可以说是很处于劣势了,双方之间差异如此悬殊的。他精准地分析了当初的战略形势,必须要先干掉俄军,法国才有一线生机。不然的话要是等到三国军队都正式出兵,形成合击之势,法国可就在劫难逃了。因此法军很快就把矛头直指俄军。再加上他敏锐地看出了敌军有些轻敌,缺乏耐心。

    ㈡有效实施战略欺骗,真正做到了兵不厌诈

    在战场上,我们必须要学会动脑子。光凭借蛮力,那是很不靠谱的。该低头时就低头,该示弱时要毫不犹豫。若是等到俄奥普三国真正形成夹击之势,那法军有翅膀也是飞不动的,毕竟双方差距真的太大。所以法军立刻向敌方示弱,表示自己真的很害怕对方。这就让奥俄两国觉得,不需要再等到普鲁士援军到来了,它们两国就能够端掉法国。说到底敌方还是太轻敌了,法军还是太老谋深算了些。

    ㈢牢牢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力争得到有力的地形优势

    两军交战,谁先获得主动权?谁就更有可能获得胜利。有时候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法军就先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优势,普拉岑高地是个好地方。库图佐夫是个眼皮子浅的,他很轻易的就放弃了它,拿破仑立刻就命令就近的军队马上去占领它。可不要小看这个地方,它可是能很好地切断敌人南北双翼的。总之在这场战役中,谋略和心计是层出不穷的,稍微不注意,拿破仑可能就无法取得这次的胜利。

  • 粉色海豚 粉色海豚

    小胖孩/大东亚

  • 雾岛 雾岛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星球大战计划。

  • 霖霖 霖霖

    平津战役,和平进京。

  • 蓝贝 蓝贝

    应该是四渡赤水。

  • 相关问答
  • 最新问答
  • 最新资讯

大家都在玩

更多